第六十六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5)自轻他重

思考题

1. 三身五智的功德既然人人本具,为什么还要修行?请从基、道、果或见、修、行、果的角度说明。

  1. 基大圆满:所有的众生,都有三身五智的功德。心的清净的一面,本自具足。具备三身佛的功德。从见地的角度来说,认识到人人本具三身五智的功德。

  2. 道大圆满:五毒挡住了三身五智的功德,无法显现出来。必须依靠一个“法”去修行,这就是道大圆满。修,即是修持《能显遍智妙道前行仪轨》。行,即是在心里生起定解,然后坐下护持见解和行为。

  3. 果大圆满:最终本具的三身五智的功德完全显现出来,就是最终的果。但这个果并不是“由因生果”的果。果,即是成就大圆满。

2. 什么叫自轻他重?与自他平等、自他交换有什么区别?

  1. “爱护他人胜过自身”,即是自轻他重。

  2. 侧重点不同。

    1. 自他平等:强调平等。真正的内心当中已经完完全全的安住了,完全接受、完全已经生起了我和众生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

      1. 《集学论》说:“修自他平等,谓于自乐欲求,于自苦欲去,于他苦乐亦尔。”

      2. 希求离苦得乐之心,自他相同我所愿他亦愿,我所不愿他亦不愿,无有差别。而平等,此喜自安乐,他方不喜,无有是处。自不愿苦(痛苦),他亦不愿。我所愿他亦愿,我所不愿他亦不愿,无有差别。

    2. 自他交换:强调交换。

      1. 一切不愿意、不安乐,不顺道、不吉祥,皆由我爱执故。“尽世所有乐,皆从利他生”。自他不相换,世间亦无乐。”此言若不修自他相换法,即世间之乐,亦不可得。

      2. 自他相换不带任何功利,不带任何条件,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这些,就是完完全全的很纯粹的很纯正的自他相换。

    3. 自轻他重:强调自轻。众生利益高于一切。这方面是加强我们自他相换的过程当中生起“利他”的心。

  3. 次第:

    1. 首先用自他平等的方式来达到第一步。通过观修他人和自己都是一样的,自他平等。我自己想要得到快乐,愿众生也得到;我自己想离苦,也愿众生能离苦。

    2. 众生的苦,由我代受;我的安乐,由众生代受,修自他相换。

    3.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还有一个自轻他重,通过刻意观修强化众生的利益、地位之后,我们的心态就慢慢变化了,真正自然而然地想到众生的利益是首要的。

3. 为什么说真实的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只有见道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

  1. 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

    1. 因为登地菩萨证悟见道的智慧,拥有了直接利益众生的能力,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体证万物“无我空性”的本来状态,已超越轮回,不被种种苦痛所控制。他们站在实相的高度,看到众生因无明而执我为实、枉受诸苦,无量悲悯油然升起,他们自发去帮助任何人,不计代价、毫无条件。

    2. 具备无条件的“慈悲”。

  2. 我们现在只能做到相似的自轻他重。

    1. 在初学者的资粮道阶段,由于我执还非常厚重,必须通过修炼世俗菩提心来实现自轻他重。

    2. 思维:就算是为了一个有情,需要在恒河沙数劫里,在漫长的轮回期间,我就算病也好、死亡也好,无论遭到任何损失,也心甘情愿忍受。

    3. 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众生在轮回里受苦,而生起强烈的悲心。

    4. 无论损害、利益我的众生,见过、听过,甚至一切众生,我都以自轻他重的菩提心对待帮助他们都成佛。

  3. 为什么菩萨要通过难以想象的行为修“自轻他重“?

    1. 最快的积累资粮。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2. 最快的消业障。(舍弃五蕴身、舍弃巨大的财富)消除无我。凡夫认为五蕴是“我“,圣者认为五蕴最多只是“我所“,可能连我所都不是。

    3. 最快的结法缘、弘法利生事业广大。

4. 相似的自轻他重有哪几种观修方法?具体如何观修?

  1. 前提: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获得不被八风所动的力量以后,再修自轻他重。

  2. 颂词: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心大悲心住于轮回中,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3. 思维:知母念恩无法忍受众生受苦。

    1. 对众生修知母、念恩,像看待慈母正在受难般,无法忍受,萌发报恩的念头。

    2. 不管“我”解脱与否,病痛/死亡/轮回怎样都可忍受,唯独不堪忍的是至爱父母“众生”辗转轮回受尽苦痛!

    3. 希愿他们离苦:

      1. 发愿:但愿众生远离苦果和苦因,以及所引发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等苦因及苦果,愿他们都远离。

      2. 希求: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

      3. 立誓:我一定要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

      4. 祈祷:向皈依境中的上师三宝虔诚祈祷,但愿自己将其苦取而代之,众生的苦果及苦因都成熟于我的相续,以心态和行为代受众生的苦因及苦果。

  4. 观想:

    1. 方法一:如果有一个必定能成熟的办法,那我甘愿代替一切众生的血肉、骨头、病痛、死亡等,如果我堕落到地狱,那么地狱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承受。

    2. 方法二:根据轮回众生的数量,我的身体也变得多如其数,来作为某某众生的替身,感受所有痛苦也心甘情愿忍受。

    3. 方法三:我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布三界六道。上半身感受三善道的行苦和变苦,下半身主要感受三恶道的苦苦。愿他们离苦得乐。

      1. 再分门别类的细思地狱、饿鬼、畜生道的痛苦,把痛苦承受在自相续中,使那里的众生远离所有痛苦,享受人天的果报,一直到到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每一位众生都成佛。

      2. 祈愿众生的痛苦及苦因成熟在 我的相续,众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5. 自轻他重奉献众生安乐:

    1. 我的一切幸福安乐,为奉献众生利益众生而回向。

    2. 从今天起,我的身体/受用/善根都奉献众生,数量像大地的微尘,以大承担、大无畏精神奉献、回向,使他们获得安乐。

    3. 布施了不后悔,这个身体,不管众生做什么损害,菩萨不再把身体执为我所。

    4. 把身体受用及善根毫不吝惜地施舍给众生 直接利益众生间接利益自己。

  6. 诚心思维并发起“我一定要修成自轻他重”的愿心。

  7. 成熟于我的相续,怎么理解?(为什么菩萨要主动受苦?与众生一起受乐不就行了吗?)

    1. 前提: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修自轻他重。

    2. 四摄:如是修自心,则乐灭他苦,恶狱亦乐往,如鹅趣莲池。

    3. 能够代受: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

    4. 发愿:众生诸苦痛,愿悉报吾身!愿因菩萨德,众生享安乐!

    5. 代受并不是苦:如是修自心,则乐灭他苦,恶狱亦乐往,如鹅趣莲池。

    6. 能够代受: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

    7. 通过发愿自利: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众生诸苦痛,愿悉报吾身!愿因菩萨德,众生享安乐!

  8. 舍身伺虎:予乐只是一顿口腹之乐,为什么佛陀要让老虎吃肉?

    1. 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

      1. 首先观察自己的能力,到底这个事情我能不能胜任,这个观察很重要。

      2. “不宜暂莫为”,如果现在做不到,暂时不做。比如说,修菩萨道要布施自己的手脚,虽然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现在做不到,做了可能会后悔,所以暂时不做。

5. 为什么愿菩提心的三种观修,一种比一种境界高?在下座后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

  1. 因为自他平等 -> 自他相换 -> 自轻他重,一层一层导致自我的地位越来越低下,越来越接近无我的空性。

  2. 在日常的行为中,首先尝试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么重,而更关心他人的利乐。逐渐放弃从前自私自利的下劣习气,发愿今后哪怕受苦受难、甚至堕入恶趣,都将一如既往的奉行自轻他重。

  3. 并且将苦乐转为道用。

    1. 当处于幸福安逸时,不因执著而停滞,而看成是不欢喜的事。

    2. 当自相续生起安乐及安乐之因时,不可执着不放。为了防止自己一念嗔心摧毁善根,要布施给一切有情。

    3. 当处于痛苦之中的时候,认识到这是三宝的大悲加持,我生生世世积累的不善因,今生成熟于此。愿我一个人的这种灾难代替一切有情的痛苦。

    4. 当产生贪嗔痴等苦因的时候,认识到这是三宝的大悲警示,愿我依靠这些烦恼承担一切有情的贪嗔痴烦恼,让一切有情的贪嗔痴烦恼和业果成熟在我的相续中。

    5. 将一切转为道用。

公案

  1. 在石渠江玛佛学院上面有一块大石头,我也去过。以前华智仁波切坐在上面,把上身衣服脱掉之后,修血肉布施的时候,别人在远处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全部是黑的,走近一看,所有的都是蚊子,整个身体上面都是蚊子。他正在随学世尊修行,布施自己的血液给这些蚊子。华智仁波切他老人家是大悲的自性,所有的蚊子吸他血的时候,也说他通过悲心加持的,通过吸他菩提心的血液之后,以后肯定都会成为佛子,都是修行大菩提道的人。

    1. 自己可以损失自己可以死亡,自己可以受到伤害,绝对不会伤害众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众生为了自己离开痛苦而伤害众生,菩萨心中没有这个,根本不可能的。大悲心成熟的心态就是这种心态:完完全全是考虑众生利益,完全不考虑自己。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