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讲:思维一切业的自性
结构:
业的种类:哪些种类?
业的原理:业是怎么来的?
认识业力:自己思维还是听从佛陀的教言?
业的特质:业的四个特点以及断恶行善的方法。
1. 什么是“业”,什么叫“自性”,“业的自性”是什么?
什么是业?不管是善业也好,恶业也好,业是心的一种力量。
心是身语意的主宰,造业都是有心引发的。我们的修行,就是在修心,调伏内心的烦恼。
“修行的目的,即修好自己的内心并引发正确的行为以致于解脱。” —— 阿秋法王《正信甘露》
这里的“自性”,不是指的佛性,而是指“根本上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一切业的自性”,就是说,“什么是业的本质”。
2. 如果把业力从其本质来区分,可分为哪些类别?果报分别是如何?
白业:动机和行为都是善的。果报是转生到三善道,成为天界、人间富足快乐的人。
黑业:动机和行为都是恶的。果报是转生到三恶道,感受极大的痛苦。
杂业:动机和行为,善恶混杂或者不一致。果报复杂,通常转生为四大部洲的人,或者散居的天人。
善念恶行:以善念的推动,而行为是恶行。
佛陀因地时期,投生为大悲商主。在出海寻宝的过程中,遇到短矛黑人,为拯救五百商人不遭杀害,业为了解救短矛黑人不因杀死五百商人而堕入地狱受苦,大悲商主以强烈的慈悲心,杀掉了短矛黑人。因而,佛陀示现脚背被荆棘所刺。
恶念善行:以恶念为推动,而行为是善行。
内心是想害人或者想谋求自己的自私利益,但是行为上确实是帮助了他人。如:为了打出自己的企业名声,做一些慈善事业。
杂念杂行:善恶夹杂的动机,行为也是善恶夹杂。
内心善恶夹杂,时而很想帮助人,但时而变化为不心甘情愿的帮助。
3. 一个行为的善恶,是否可以从行为本身来判断取舍?
不可以。不能完全以行为本身来判断,而更应该以发心的善恶来判断。因果业力是好还是坏,取决于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发心,而非完全取决于行为本身。
教证:
“心善地道亦善,心恶地道亦恶”。—— 宗喀巴大师
“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 吉美林巴《功德藏》
4. 大乘佛法各宗派如何看待业力?“百日修心”怎样具体思维“业的自性”?成效是什么?
“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 吉美林巴《功德藏》
世间:善业生善果,恶业生恶果。
中观派:没有积业的基础。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在空性中显现缘起,因缘和合的时候就自然显现出来。
唯识派:阿赖耶识是积业的基础。阿赖耶识就好比银行一样,业就在阿赖耶识里面,等待成熟的时机。时机成熟的时候,果报就会产生。
金刚乘:风心没有清净的时候,有风障、气障、心障,六道有六个种子存在,六个种子是沾染六道业的基础。
怎样思维“业之自性”:
思维:一切的苦乐都是往昔业力成熟的果报,现在所造的一切善恶业,未来也一定会成熟为相应的苦乐果报。
祈祷“黑白业果永时亦不虚,于此无欺因果正道中,显现一切轮涅之诸法,虽知自作定熟于自身,我等无力如法作取舍,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能作善恶取舍求加持。” —— 《麦彭仁波切 开显解脱道》
对业因果有定解,从而不再造作十不善,而努力行持十善业。
5. 请解释“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凡夫要认识业的途径有哪些?
五官的感受:
业力复杂:业力虽然无有错乱,但是关系网极其复杂,以凡夫的智慧是无法观察的。
五官有限:凡夫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五官感受,再加上傲慢,过于信赖自己五官的感知能力,故而无法认识正确的因果规律,也无法正确取舍因果。
大多数人认识世界,来自五官的感受。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种子,我们无法通过五官去感受,认识这个种子具有长成果树的潜能。
错误的认知:
智慧有限:凡夫由于智慧有限的缘故,无法观察到苦乐的近取因(主因)。凡夫只能认为,现在的苦、乐是近期努力、勤奋所导致的结果。
无法回忆:凡夫无法记得几年前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于是无法联系起来今天的遭遇是几年前某件事的结果。于是更无法观察到,今天的遭遇,是久远劫以前种下的因。
无法取舍:凡夫无法了知今天的病患,是由于几年前的疏忽,还是仅仅只是因为昨天的饮食不慎。
凡夫要么只能看到果,要么只能看到因。
我们只看到因的时候,看不到后面的果,我们就会对业果毫不在乎。
我们只看到果的时候,看不到以前的因,我们就会觉得不公平,觉得自己很无辜。
关键就是众生的愚痴、无明,不能同时看到因果,这是我们最大的短板。
比如说,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我们常常会想:我又没有惹他,他干嘛要这样。“我没有惹他”只是近期的一个助缘而已,而如果了知因果,就可以看到,久远劫前,一定是有某个恶业,现在成熟了。所以《入行论》里面,寂天菩萨就一再的说,我们要无条件安忍。因为,如果我们再反击、报复回去,那么这个业就无法终止。
“上至有顶下到无间地狱底层的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议、千差万别的痛苦和快乐,都是来源于各自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 —— 华智仁波切《前行引导文》
这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快乐痛苦的来源、真正的因是往昔的善业和恶业。
另外一个角度,也是简别了其他作者,往昔的善业和恶业才是主因,而非依赖于今生的努力和奋斗。
正确的逻辑思维:
从自己开始观察:自己想得到的却得不到,自己不想遭遇的却总是遇上。
自己投生为这样一个人,投生到这样一个家庭,为什么?
和其它人相比,外貌、受用、人生观价值观都不一样,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是凭空产生的吗?
区别又是如何产生的?
得出结论:
有因就有果:自己作出了什么努力,就能获得什么成就。
因果不错乱:种大米不会得黄豆。
6. 关于因果,为什么我们要完全信任佛陀的教言?
凡夫不能了知因果。因果极为复杂,又看不见摸不着,靠自己观察容易生起误解。因果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
因此我们只能相信遍知的佛陀。“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为敬” —— 宗喀巴 《辩了不了义论》
佛陀具有妙观察智,能完全了解因果。佛陀总结所有的因果规律,最后总结为十善业和十不善业。或者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桑:断一切所断,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槃境界。
杰:证一切所证。“证”指彻悟二谛和万事万物的体性和事相。
“以佛我之大愿力,贪执爱欲众有情,不断贪欲彼烦扰,不取贪欲此贪执,自心松坦住自地,若持觉性之自地,愿获智慧妙观察。” —— 《大圆满普贤愿文》
佛陀是实语者。“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 —— 《金刚经》
佛陀具有无量的大悲心,完完全全利益众生。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 《入行论》
登地菩萨无法完全了知因果。
因果业力也是一种病。“依止四想”
阿罗汉无法完全了知因果。阿罗汉四不知因: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所知障没有断除的缘故)
7. 佛陀、菩萨、阿罗汉分别受业的果报,都有哪些公案?从中你有怎样的收获?
公案:
佛陀:释迦族打捞大鱼,佛陀当时嘲笑了这条鱼。后世大鱼转生为琉璃王,灭了释迦族。佛陀示现头疼。
菩萨:龙树菩萨前世做沙弥,割吉祥草的时候斩断了一条小虫。以此业力,被乐行国王的太子,以吉祥草割掉头颅。
阿罗汉:遍行外道本师饮光能圆在地狱受苦,他的骨灰塔被后世弟子膜拜的时候,他在地狱将感受无量火雨。舍利子和目犍连为了救度他和他的弟子,为他的弟子宣说他们的本师在地狱受苦。舍利子由于没有业力的关系,外道弟子听不见。而目犍连由于有业力的关系,外道弟子听闻之后,将目犍连打得遍体鳞伤,直至圆寂。
收获:
这些圣人已经超越三界了,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龙树菩萨寿命自在,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这样的圣者还是要感受业力的异熟果报,更何况我们这些没有丝毫修证功德的凡夫。
神通不敌业力。
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忏罪
一方面现在要制止、不能够再继续造恶业,再痛苦也要修善法。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 《入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常依他人扶持者,一旦此人会遭殃,犹如天鹅携乌龟,终于摔死于地上。” ——《格言宝藏论》
莲花生大士也说,“是故见比虚空高”,但是“取舍因果较粉细”。就是该取舍的仍然要取舍,只不过在取舍的时候,把不符合于因果自性的实执、错误的思想去掉。因果仍然要取舍,趋向于成佛的大乘的发心和行为仍然要做,只不过哪些可能是对得佛果成障碍的,哪些可能是对我们得解脱有障碍的,这些该去掉的要去掉。
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大为可观的果报,所以不要认为仅仅这么一点点有什么用途而不屑一顾。
相反,即便是违犯了细微的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 《入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注意: 为什么那条大鱼发了恶愿,要报复释迦族,之后就投生为琉璃王。而我们平时发的愿,很多都无法实现呢?
简言之:心力强弱;业力成熟。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想一下,这种发愿不一定能成熟。或者,需要很久很久才能成熟。而且,在成熟之前,很容易被其它的业力和发愿所干扰。
我们发愿,希求安乐,那么就需要善业来支撑,只有这样,这个愿才容易成熟。比如:我发愿下一世当国王、富翁或者班智达,这样只是简单的想一想,却没修持善法、回向善根,那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发恶愿,愿我生生世世伤害某人,没有恶业的联系也是不行。这公案里有恶业联系,这些释迦族杀死了他们,因为有这个恶业,所以他发了愿之后有很多业成熟,这个恶愿也就成熟,而且成熟的程度可能都不一样。以后成熟果报的方式通过这个愿来进行定性,即以后我们无辜杀死他们。
8. 业因果有哪些相关的特质?
业果无自性不是可有可无、虚无飘渺,只是没有实有的本体而已,它的显现仍然存在,有显现就一定有显现的作用。我们每天都生起很多的念头,做很多种行为,每一个都是业。
因必生果
自作自受:因果是有序的,不是错乱的。因果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不会错乱。业只会跟着积业者。
未作不遇
已作不失:“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 《百业经》
辗转增上(因微果著)
9. 增上果怎么解释?
外境也是内心投射的,而且外境成熟的业,也是需要自己内心去感受的。
10. 有的人恶贯满盈,却活得非常快乐,是因果错乱了吗?请以逻辑分析和比喻例证来说明。
没有错乱。
理证分析:
每天所积累的恶业,对于其之后的巨大恶果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所以暂时看不出很明显的影响。
现阶段的恶业尚未成熟,等到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会感受所有的恶果。
现世美好的生活,是前世积累的善因。
例证:
种水稻。今年的丰收是来自于去年的耕作。而如果今年种下有毒的植物,来年就会颗粒无收。
盐的浓度。一勺盐放入一杯水中,和一勺盐放入恒河水中。有人的善业很广大,如恒河一般,那么即使一勺盐的恶业,也不会影响太多。相反,如果有人的善业很浅薄,如一杯水,那么一勺盐就足以改变其人生的味道。
11. 摧毁善业和恶业各有哪四种因?
善业消除的四种因:
生嗔恨心
自诩功德
于善生悔
颠倒回向:
正确的回向:三轮体空回向,随顺圣者回向,分别执着回向
邪回向和低劣回向
恶业消除的四种因:
承受果报
发露忏悔(四対治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菩提心:“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 《入行论》
安住于大圆满的状态中:“罪堕无为法中忏”。
在没有破除我执,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都没有无漏的善业,都是有漏的善业。
最终我们要消除一切的有漏业,“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 《普贤行愿品》
在藏文译本中,这句偈文是“清净一切诸业力”。我觉得这样比较好理解。因为“诸业”包括了需要清净的不善业、有漏善业和不动业(感得色界、无色界安乐果报的有漏善业,称为“不动业”)。
(显宗四魔:天魔,死魔,烦恼魔,五蕴魔)(密宗四魔:有障魔,无碍魔,欢喜魔,傲慢魔)
12. 有人认为:果报都是前世善恶业所造的,无法改变;又有人认为:业力是虚幻的,是可以随意改变的。你怎么认为?
“宿命论”的一种极端:
认为既然一切都是业,自己做任何努力都是无谓的挣扎,所以就放弃了,一切臣服于所谓的宿命。
业的本性是有为法,业以前没有,后来通过各种因缘造作而生,是有为法的自性,可以被改变。
生活中看到一个人正在遭受痛苦,认为这个人现在的痛苦是往昔业力所致,当年佛陀也无法阻止琉璃王灭释迦族,所以我们也不用去管他。
“命自我立”的一种极端。(通过修行改变自己的业的例子,讲的最多的就是《了凡四训》)
认为业随随便便就可以改变。
反正业可以改,我随便去做一点善业、做一些修行就可以改掉 —— 没那么容易。
因为业尤其是今生造的业,形成势力之后力量强大,才能显现当前的样子,相当于又有业又有果的状态。对于这种业想随便造点善业就改变,是不现实的。
业的确可以改,但不是那么容易:
对业因果的强烈信心:
要真实地从内心深处深信业果的规律
知道业可以改。
对善恶业的细微取舍:
相信善业的力量,要有信心、勇气、非常坚毅的决心。因缘具足之后,逐渐可以改变业的走向。
必须要特别精进、勤奋,才可以把已经具有能力的业改变。
通过一定的空性正见的修持,再配以菩提心的观修,这样会更容易改变业力。因为空性和菩提心的力量特别大,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内心具有这些修行或者境界、定解。
如果没有这些,单单做些一般的善业,可以改变自己的业力,但并不是那么容易。袁了凡先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的心态、很多条件,我们是否和他一样具足?这也不好讲。他能够一日一业不起一念,仅仅这个禅定的力量,就值得我们修好久。
所以如果要改业,首先要知道不是那么容易说改就改的,必须要特别精进,非常诚心诚意地修菩提心和空性这些具有大威力的修法,长时间做这些善业的话,业可以改。有时一旦转了之后,也会很迅速地转变。
业的确是可以改变的,当可以改变、可以努力的时候没有去调整、不精进的话,就会随着前世业的轨迹去发展,很难获得心中所想的状态。
对于业的自性,我们应该以出离心等一些相应解脱道的定解去修持殊胜的善业,这个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和关键。在学业因果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去学、去思考,按照里面所讲的,怎么样断除十不善,怎么样修持十善业等等去实践极为重要。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