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
    • 【共修提问】
    • 第一百零一讲:上师瑜伽(十一)
    • 第一百讲:上师瑜伽(十)
    • 第九十九讲:上师瑜伽(十)
    • 第九十八讲:上师瑜伽(九)
    • 第九十七讲:上师瑜伽(八)
    • 第九十六讲:上师瑜伽(七)
    • 第九十五讲:上师瑜伽(六)
    • 第九十四讲:上师瑜伽(五)
    • 第九十三讲:上师瑜伽(四)
    • 第九十二讲:上师瑜伽(三)
    • 第九十一讲:上师瑜伽(二)
    • 第九十讲:上师瑜伽(一)
    • 第八十九讲:古萨里修法(四)
    • 第八十八讲:古萨里修法(三)
    • 第八十七讲:古萨里修法(二)
    • 第八十六讲:古萨里修法(一)
    • 第八十五讲:古萨里修法简介
    • 第七十二讲:观修金刚萨埵 —— 意义与重要性
    • 第七十一讲:观修金刚萨埵 —— 实修步骤、意义与重要性
    • 第七十讲:行菩提心的学处(4)智慧度
    • 第六十九讲:行菩提心的学处(3)精进度、静虑度
    • 第六十八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2)持戒度、安忍度
    • 第六十七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1)布施度
    • 第六十六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5)自轻他重
    • 第六十五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4)自他相换
    • 第六十四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3)自他平等
    • 第六十三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2)菩提心的本体和分类
    • 第六十二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1)四无量心
    • 第六十一讲:菩提心的核心
    • 第六十讲:发菩提心
    • 第五十九讲:皈依的修法
    • 第五十八讲:胜义皈依
    • 第五十七讲:密皈依
    • 第五十六讲:内皈依
    • 第五十五讲:外皈依
    • 第五十四讲:皈依的学处
    • 第五十三讲:究竟的护佑 —— 皈依
    • 第五十二讲:仪轨略释
    • 第五十一讲:如何学习上师
    • 第五十讲:怎样依止上师
    • 第四十九讲:如法观察上师的资格
    • 第四十八讲:思维“追随上师的必要”
    • 第四十七讲:思维解脱的利益
    • 第四十六讲:思维天道之苦和轮回的本质
    • 第四十五讲:思维四支分苦和非天之苦
    • 第四十四讲:思维生、老、病、死苦
    • 第四十三讲:思维人道三大根本苦
    • 第四十二讲:思维旁生的状况
    • 第四十一讲:思维隐住饿鬼和空游饿鬼的状况
    • 第四十讲:思维近边狱和孤独狱的状况
    • 第三十九讲:思维八种寒冰地狱的状况
    • 第三十八讲:思维八种炽热地狱的状况
    • 第三十七讲:思维六道轮回总体的痛苦
    • 第三十六讲:痛苦 —— 思维轮回诸苦
    • 第三十五讲:思维一切业的自性
    • 第三十四讲:思维应行的十种善业
    • 第三十三讲:思维应断除用意念所造的贪欲、嗔恚、邪见三项恶业
    • 第三十二讲:思维应断除用口所造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项恶业
    • 第三十一讲:思维应断除用身体所造的杀、盗、淫三项恶业(盗、淫)
    • 第三十讲:思维应断除用身体所造的杀、盗、淫三项恶业(杀)
    • 第二十九讲:果报的类别
    • 第二十八讲:业力 —— 思维因果不虚
    • 第二十七讲: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第二十六讲: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第二十五讲:思维死期无定而修无常
    • 第二十四讲: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 第二十三讲:思维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 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 第二十二讲: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 第二十一讲: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 第二十讲:仪轨略释
    • 第十九讲:总说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
    • 第十八讲:断缘心识八无暇
    • 第十七讲:骤缘八无暇
    • 第十六讲:以数量差别和比喻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 第十五讲:以因缘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 第十四讲:祈祷上师
    • 第十三讲:五他圆满
    • 第十二讲:五自圆满
    • 第十一讲:思维八有暇
    • 第十讲:思维八有暇
    • 第九讲:共同前行修持的目的
    • 第八讲:启请呼唤上师
    • 第七讲
    • 第六讲
    • 第五讲
    • 第四讲
    • 第三讲
  • 实修教言
    • 金刚精要悦耳宝藏论 —— 直断(密)
    • 大圆满简明窍诀
    • 指认心性之教言
    • 彻却关要
    • 宗萨仁波切禅修问答
    • 龙钦巴尊者教言
    • 普巴扎西仁波切:祖师法会开示(内、外、密的上师)
    • 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
    • “彻却”与大圆满心部的“四瑜伽”
    • 十个“怎么办?”
  • བདུད་རྩིའི་པདྨོ། Lotus of Ambrosia
  • བསམ་དོན་ཀུན་འགྲུབ། Fulfilling All Wishes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思考题
  • 1. 三善道的快乐是否应成为我们的追寻目标?
  • 2. 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盘”的境界和凡夫流转轮回有何不同?
  • 3. 是什么原因导致众生流转三善道或三恶道?
  • 4. 总体而言,六道特别明显的痛苦分别是什么?
  • 5. 百日修心中,思维轮回之苦目的是什么?具体实修方法是什么?
  • 笔记
  • 为什么要分总体的思维和具体的思维?
  • 1. 流转到什么地方?
  • 2. 流转成为什么众生?
  • 3. 在什么时间流转?
  • 4. 以什么形式流转?
  • 5. 以什么因流转?
  • 6. 以比喻说明流转
  • 7. 出离轮回

Was this helpful?

  1.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

第三十七讲:思维六道轮回总体的痛苦

思考题

1. 三善道的快乐是否应成为我们的追寻目标?

  1. 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恒时不变圣果位,希求解脱佛子行。

  2. 囚犯为例子:把暂时在牢笼里晒太阳的幸福和安逸作为享受的目标。

  3. 不如极乐世界

  4. 本质是痛苦的。(变化)

  5. 本质是痛苦(变化)

  6. 每一道也有各自的痛苦。

2. 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盘”的境界和凡夫流转轮回有何不同?

  1. 菩萨是证悟空性。菩萨慈悲,所以没有离开轮回,依然住于轮回,但是又由于智慧,没有陷入轮回。

  2. 菩萨是以愿力而来。由于慈悲的牵引而转世,度化众生。

  3. 有情众生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并不是自主的,而是受业力牵引的。

  4. 众生是业报身:只有一个时空相。

  5. 菩萨是意生身:可以有多个时空相。可以来去自如。

3. 是什么原因导致众生流转三善道或三恶道?

十善业和十恶业。

凡夫修持善法,配合发愿也能流转。

4. 总体而言,六道特别明显的痛苦分别是什么?

  1. 天道是临终之苦。

  2. 阿修罗道是战争之苦。

  3. 人道是生老病死之苦。

  4. 畜生道是愚痴之苦。

  5. 饿鬼道是饥渴之苦。

  6. 地狱道是极热极寒之苦。

5. 百日修心中,思维轮回之苦目的是什么?具体实修方法是什么?

  1. 彻底的看破轮回,不值得丝毫的留恋。

笔记

为什么要分总体的思维和具体的思维?

1. 因为有些利根的修行人,思维总体的轮回痛苦,就足够了。

六个角度去思维:

流转到什么地方、流转为什么众生、在什么时间流转、以什么形式流转、以什么因流转、以比喻说明

出离轮回

1. 流转到什么地方?

  1. 从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六道轮回。

  2. 有情众生流转生死的地方,称为“六道轮回”

  3. “六道”是指生命形态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反复流转的环境。

  4. 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5. 【请举例】环境给众生带来的烦恼。(特别思维三善道,因为我们在人道,深有体会)

    1. 拿出自己的案例,去仔细思维,帮助生起出离心:生活中的挑战、竞争、担忧、不如意。

    2. 豪华的车、豪华的房子等等,刚开始会给你带来快乐,但时间久了,也会给你带来烦恼。

2. 流转成为什么众生?

  1. 大成就者,是自在而来的。不是业力而来,而是慈悲与智慧。

  2. 凡夫众生,是不自在而来的。

  3. 六种不同的生命形式。

  4. 共业:

  5. 别业:

  6. 【思维】流转为三恶道的众生,是一直在接受痛苦的。人道的众生,快乐少,痛苦多,或者不苦不乐。很细微的烦恼,由于五观的粗大,无法感知,自以为悠哉游哉,而实际上是处于细微痛苦之中。

    1. 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时候比痛苦多,痛苦比快乐多。

    2. 细微的痛苦感知不到。

3. 在什么时间流转?

  1. 重点:时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2. 从总体的众生来讲,轮回是无头无尾的;但是从个人来讲,当证悟空性的时候,轮回就结束了。

  3. 死亡不是一切的结束,而只是一个中转站。

  4. 有业力就一定会投生。“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故有生”。

  5. 生灭就是时间的一种表现。

  6. 【思维】有没有思考过,时间只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一个概念,其实没有时间的先后,只有刹那生灭变化。

4. 以什么形式流转?

  1. 天道临终之苦;阿修罗道战争之苦;人道生老病死苦;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饥渴之苦;地狱道极寒极热之苦。

  2. 人道:生老病死。

  3. 我们要特别去了解人道的痛苦,除了生老病死以外,还有求学、职业、同事、成家、立业等等。(凡是选择,必有成本)内心充满了矛盾。

【思考】请一位觉得自己比较幸福的师兄,来分享一下自己在人道的烦恼。

5. 以什么因流转?

  1. 六道轮回的因,是十善业和十不善业。这是自然规律。

  2. 发心不同,造十不善。

  3.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6. 以比喻说明流转

  1. 封闭瓶子里的蜜蜂。

  2. 稻田里的水车。

  3. 陶艺师制作陶瓷器皿的转盘。

  4. 如果没有学习甚深的妙法,你的轮回就一直是无头无尾的。

7. 出离轮回

  1. 不放逸:故杂罪堕力,菩提心力者,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 《入行论 不放逸》

  2. 了脱生死:

    1. 不修行:快乐开始,痛苦结尾。“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如果你不考虑因果,不考虑什么是对我们真实有利,那么就应该去吃喝玩乐。

      1. 也有可能是以快乐开始,以快乐结束:“故应除疲厌,欲驾觉心驱,从乐趣胜乐,智者宁退却” —— 《入行论》

    2. 修行:痛苦开始,快乐结尾。“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

  3. 生活中的运用:不用放弃一切,但不会沉迷其中。

  4. 思维一些问题,要很实实在在的面对自己,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作用:

  1. 彻底的了知六道轮回的痛苦。丝毫不值得贪恋。

  2. 但不是以此为接口逃避责任。

  3. 如果自己放不下,却装得放得下,会让自己承受更大的痛苦。

  4. 不值得为轮回的得失而痛苦,不要为此而执着。以此基础而生起出离心。

  5. 菩萨不需要远离轮回,也不能远离轮回,菩萨就是要度化众生。轮回和涅盘,本身是一种意识。这个意识没有清净,就是一种执着,就是一种分别;当心清净的时候,超越了执着、超越乐二元对立,就变成了智慧,就成了涅盘。

  6. 在理论上说出离心,很多人都能说得出来。但是切实生起出离心,却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要修共同外前行。

  7. 四外前行是伴随直至成佛之前,都要修行的法。

“四大瀑流猛漂激,业绳紧缚难挣脱,既入我执坚铁网,复被无明大暗蔽。”

“无边生死生复生,三苦逼害恒相续,审思如斯自我生,当应引发出离心。”

“无边生死生复生,三苦逼害恒相续,审思如斯众慈母,当应引发殊胜心。”

Previous第三十八讲:思维八种炽热地狱的状况Next第三十六讲:痛苦 —— 思维轮回诸苦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三主要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S6JsXbgbg&feature=youtu.be&t=2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