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骤缘八无暇

思考题

  1. 解释科判和颂词:“倘若已到人身珍宝洲,所依善身却藏祸害心,不成修行解脱之所依,尤其为魔挟持五毒扰,恶业降临懈怠而散乱,为人奴役救难伪修法,愚痴等等骤缘八无暇,我遭法之仇敌逼临时,愿转念心向法古汝知,不行卑下谬道尊遍知,具大恩德无二上师知”

  2. “骤缘八无暇”是特别针对什么样的人说的?

    1. 具有十八暇满人身是前提。比如,在三恶道的众生,本不具备十八暇满,那么损坏十八暇满人身的“骤缘八无暇”更是无从谈起。

  3. 你怎么理解这个“祸害心”?祸害的是什么?

    1. 祸害众生之心。

  4. 骤缘如何解释?骤缘八无暇的实修原理、方法、成效是什么?

    1. 骤缘:

      1. 骤,突然;缘:违缘,障道因缘,依缘而生。

      2. 在修行人自心和外境中突然显现,导致修持无法圆满。

    2. 原理:通过思维骤缘八无暇,而内心生起定解。

    3. 方法:不要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思维,而是思维这些事情就正好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切身实地去体会,然后观察自己,即使已经获得了十八暇满人身,但仍然没有修行的机会。

    4. 成效:

      1. 生起定解

      2. 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保护好暇满人身

      3. 生起出离心

  5. “被魔摄受”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大危害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1. 什么是“魔”?

      1. 附佛外道、假僧人、假上师(木磨、盲人、疯子、井蛙),邪知识(宣讲颠倒见行的魔知识)。

    2. 表现方式:

      1. 甜言蜜语

      2. 危言耸听

    3. 原因:

      1. 他人的原因:末法时代,很多魔投身为人或者善知识,可是他们内心和正法是背离的。

      2. 自己的原因:辨别能力低下的人。福报因缘不够。

    4. 危害:

      1. 心转向邪道

      2. 断送慧命

    5. 对治:

      1. 通过闻思来提高自己的正见,只是做了一个皈依,然后就不去闻思学习,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2. 如理地观察、依止善知识。(远观、近察 —— 《佛子行》)

      3. 祈祷自己能遇到具德的善知识。

      4. 要对治被魔所持,必须观察你所依止的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当然观察善知识,并不是观察外在的神变神通等,而要观察的是他心相续中究竟具不具备珍宝菩提心。如果他具备菩提心,那么凡是与之结缘者都将获益,所以值得高兴。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那就说明是魔知识或魔友,对于这样的人,要么是好离好散,要么是断然离开,不管怎样都必须远离。 —— 《前行备忘录》

    6. 举例:

      1. 张铁林坐床:张铁林很早就皈依星云大师,皈依名“普觉” (师已摄受)。后被假活佛“白玛奥色法王”授予活佛称号(被魔所持)。

    7. 对于“假和尚化缘”,你怎么看?怎么对待?

      1. 清净心布施

        1. “布施的时候,当你生起分析心的时候,诸如“这个和尚是不是假和尚”、“这个乞丐拿这钱会不会去吸毒”,你的布施心已经染污了。相反,你还以为这叫“智慧观察”,其实这只是耍聪明罢了。真正的智慧是“无缘”。” —— 普巴扎西仁波切

      2. 慈悲心

      3. 可以请他法布施给你《心经》——(研讨班)

  6. “五毒炽盛”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大危害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1. 总:座上修持的时候,内心五毒炽盛,内心无法平静。下座之后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内心五毒和外在恶缘的摆布。主要的对治方法,就是将其转为道用:了知因果、智慧观照、空性见地

    2. 贪心:

      1. 表现:

        1. 亲友:特别在乎自己的亲朋好友,对亲友方面就过度地贪执,内心一直牵挂。

        2. 名利:

          1. 名利熏心的时候会侥幸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事后会提心吊胆。

          2. 名利熏心的时候会内心一直惦记着挣钱、升官等事情,影响内心的平静。

          3.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 《入行论》

      2. 危害:

        1. 影响内心的平静、影响睡眠等。

      3. 对治:

        1. 不净观。

      4. 注意:

        1. “不贪恋亲友”和“孝顺父母、爱护亲友”,应该怎么平衡?

          1. 并不是不去爱护自己的亲朋好友,慈悲自己的亲朋好友是对的,但是不要陷进去,要出离执着。要孝敬父母,帮助亲朋好友,甚至怨敌,但要保持清醒的去孝敬、帮助。与父母关系不好,影响自己情绪,自然而然会给自己修行制造障碍。所以,孝顺就是要顺从他们,而不是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意愿走,最后他们也不高兴,你也不高兴。

    3. 嗔心:

      1. 表现:

        1. 特别讨厌怨敌。对妨碍自己修行或者工作的怨敌非常嗔恨,内心当中有一个很重的结解不开,就永远处在这种非常不舒服的状态当中。

      2. 危害:

        1. 当我们内心当中有这种非常严重的嗔恨的时候,就没办法修行,因为修行需要非常平和清净的心态。

      3. 对治:

        1. 慈悲心。

        2.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 《入行论》

        3.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怨敌,让你内心无法平静,你是如何祈祷的?

          1. 祈祷上师三宝遣除这个障碍?还是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内心,让我无有嗔恨?

    4. 愚痴心:

      1. 表现:

        1. 不辨善恶、不知取舍:容易打破修行计划,吃喝玩乐去。

          1. “散乱、亲友、钱财、凡愚友伴、愦闹(广泛交际) —— 静虑的五种障碍(前行引导文)”

            1. “一直追求今生利益的人们,就叫做凡愚的友伴,帮助利益他们,反而会受到对方的加害,他们就是这样恩将仇报,无论怎样做都没有一个合意的时候,很难取悦。” —— 《前行引导文》

            2. “依靠农工商与文化等而广泛交际,一味以繁多的事务而散乱,这就是愦闹。终日忙忙乎乎而收益甚微,如何精勤也没有实义,制伏怨敌无边无际,扶助亲友也没有尽头,因此我们应当像丢唾液一样抛弃无有了结之时的一切琐事及散乱。” —— 《前行引导文》

        2. 修行过程中产生各种邪分别念,延伸各种烦恼,导致没法真实的修行。

      2. 对治:

        1. 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计划成不成不能执着,执着就又陷进去了。“专一、坚持、认真” 。

        2. 思维解脱的利益

        3. 思维轮回的痛苦等。

        4. 十八界观。对外界不清晰。了解十八界处,身体怎么构成的,心识有哪几个。

      3. 注意:

        1. “佛系”不是强调“一切随缘就好”事情该怎样就怎样吗?或者“一切随心就好”这样就把心安住在当下,不需要做什么规划,你怎么看?

        2. 如果计划没有实现,应该怎么办?

    5. 傲慢心:

      1. 表现:

        1. 当我们有一点点地位、一点点财富、一点点智慧,乃至于修行时间比较长等等,这些似乎都能成为傲慢的资本。

      2. 危害:

        1. 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无法看到别人的优点,无法获得善知识的加持。

        2. 无法看到自己的缺点,无法遣除自己的罪业。

      3. 对治:

        1. 顶礼、恭敬。

    6. 嫉妒心:

      1. 表现:

        1. 看到别人富足安乐、生起智慧的时候,内心都特别不舒服

      2. 危害:

      3. 对治:

        1. 随喜

  7. “恶业现前”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大危害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1. 表现:

      1. 罪障深重之人恶业的大海波涛汹涌澎湃,即使兢兢业业地修法,可是自相续却生不起功德,他本人不知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反而对正法心灰意冷、大失所望。 —— 《前行引导文》

      2. 内心当中的业已经在成熟了,即便显现上面短期兢兢业业地、很认真、很精进地修法。但是无论怎么观修,内心当中就是没有办法产生佛经当中描绘的这些种种的改变、种种的功德。

      3. 过去的恶业,以外境障碍的形式出现,此起彼伏。

      4. 正当精进修持的时候,恶业从天而降:遭遇病痛、灾难、亲人遭难、经济拮据等。

    2. 危害:

      1. 内心处于崩溃状态,无法平静的修行。

      2. 需要去调顺世间的一些因缘(如:经济不顺,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维持生计等),不得不暂停修行。

    3. 对治:

      1. 不能失望。

      2. 忏悔往昔恶业。

      3. 深信因果不虚。

      4. 首先找到一个善知识,然后持续地闻思修行。罪业涌现的再厉害只要不间断地修行,不终止修行的脚步,总有一天会突破的。(师说:能坚持修法就是最好的福报,坚持就是胜利。)

      5. 首先必须值遇善知识,中间进行闻思,最后修行,在这期间如果遭到违缘,绝不能认为“我现在修不成了”。诚如《金刚经》中说:“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我们务必对业因果真实不虚生起坚信,进而对以往的恶业进行忏悔。—— 《前行备忘录》(精进度)

    4. 注意:

      1. 为什么要强调“于法不失信心”,你怎么理解?

        1. 生不起功德:

          1. 内心当中的业已经在成熟了,即便显现上面短期兢兢业业地、很认真、很精进地修法。但是无论怎么观修,内心当中就是没有办法产生佛经当中描绘的这些种种的改变、种种的功德。不了解自己修行正法生不起功德,应该是自己以前所造的罪业导致的障碍。反而觉得法没有加持力,佛菩萨没有加持力,然后开始心灰意冷大失所望。法是正确的,但是只不过自己相续当中罪业过于深厚,所以导致正法的状态无法生起。

          2. 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观修十二年未获得任何验相,心灰意冷,准备下山,但最终由于生起强烈慈悲心,而现见弥勒菩萨本尊。

        2. 障碍从生:

          1. 觉得自己修持了佛法以后,应该获得佛菩萨的庇护,不应遭受此挫折。故而认为佛菩萨没有加持力,心灰意冷。

  8. “懒惰散乱”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大危害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1. 表现:

      1. 尽管自己渴望学修正法,但是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而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 《前行引导文》

      2. 想修学佛法,但丝毫不精进,且容易被散乱、掉举所左右。

      3. 完成任务似的做功课,修行变成一种形式,质量非常低。

      4. 拖延症,数量一拖再拖。

      5. 工作特别忙,不断地把时间安排的很紧,一个接一个勤奋的工作、生活,但没有修持的时间。

      6. 闲散度日。

    2. 危害:

      1. 阻碍修行正法。

      2. 数量无法完成、质量也无法提高。多年修行,仍然原地踏步。

      3. 对于修行找不到状态,久而久之会渐渐失去信心、或生起恐惧。

    3. 对治:

      1. 认清懒惰的本质是对修行没有生起欢喜心。

      2. 要会修法(如打篮球,会打篮球的人,大汗淋漓但非常享受,不会打篮球的人,累得不行非常痛苦。对于修行找不到状态,久而久之会渐渐失去信心、或生起恐惧。—— 增智师)

      3. 身口意个方面约束自己的恶习(拖延、贪玩等)

      4. 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5. 培养良好的习惯

      6. 不要找借口:特别忙的人一天都能找出一两个小时修持。如果找不出时间,完全是自己懒惰找接口。

      7. 对法产生欢喜心。

      8. 铭记死亡无常、出离心。

        1. 三个决定和九个理由:决定会死、死期不定、死时唯有佛法有助益。

      9. 要对治懈怠懒惰,必须诚心忆念死亡无常,发起恒常加行精进和恭敬加行精进。 —— 《前行备忘录》

      10. 修行的过程中不要太执着于质变。过于执着质变很容易影响当前的修行。机械性的重复善法,其实也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慢慢形成一种习惯,最终提高质量。不能因为修行的状态不圆满就懊恼。

    4. 注意:

      1. 你平时追剧吗?对你的懒惰、懈怠、散乱,感到罪恶吗?

        1. 我们还是凡夫,需要外在的刺激来调顺身心。

        2. 但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能够做的限度一到,立马停止。

        3. 决不能让自己上瘾。—— 《易度门》

      2. “进即喜于善,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 —— 《入行论》

        1. 同恶:同,等同;恶,恶行。等同于恶行一样的懒惰,即:拖延、推迟。

        2. 散劣事:散乱,无记;劣事,恶法。

        3. 自轻凌:自己轻视自己,相当于自暴自弃,看不起自己。

  9. “被他所转”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大危害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1. 表现:

      1. 身不由己被他人奴役的人们,虽然有修法的愿望,但由于受到他人控制而得不到修法的机会。—— 《前行引导文》

      2. 要花大量时间在工作上。(996)

      3. 被环境所迫没办法修法。(公务员、国企老总)

      4. 由于家庭成员所迫,被控制住不能去修学佛法。

      5. 时间无法自己支配。

    2. 危害:

      1. 无有时间修行。

    3. 对治:

      1. 换一个环境:去道场、换工作。

      2. 工作是工作,回来以后就“丢掉”。

      3. 对于上师和富翁身边无有自由的侍从和仆人来说,要找一个良策,力求摆脱这种处境。—— 《前行备忘录》

      4. 心累不容易恢复,身体的累休息一下就好了

    4. 注意:

      1. 现在有个流行词语叫“裸辞”,我们是不是为了不被他所转,我们也要“裸辞”呢?

        1. 什么叫“千方百计谋求一种脱离”?不要陷进去,心不能太累,身体累容易恢复。内心不能不断的去执着、不断的去加深,这样会增加痛苦的情绪,影响修法。

  10. “求乐救怖”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大危害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1. 表现:

      1. 为了今生的温饱或者因为害怕其他灾难临头而步入佛门的人,由于对正法没有深信不移的的定解,一旦旧习复苏、故态复萌又会重操旧业,行持非法。—— 《前行引导文》

      2. 学佛的心态不正,过度注重自我的发展,及其自私。

      3. 为了获取衣食来源、升官发财、长寿健康而学佛、供养、宝瓶。

      4. 为了避难、摆脱病痛等而学佛,打卦、念经。

    2. 危害:

      1. 越来越自私,背离菩提心。

      2. 越来越执着,背离菩提心。

      3. 越来越巩固自己的这个“轮回”。

      4. 发心不正确,对佛法没有生起定解,容易重操旧业、恶习复燃。

    3. 对治:

      1. 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

      2. 学佛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快乐,也不是为了痛苦。

      3. 学佛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认清一切都是缘起缘灭、变化无常,而这恰恰是我们想方设法要舍弃的轮回。

      4. “在现代人看来,快乐,理应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生活舒适,渴望情感上的满足,而且把不快乐当作坏事,千方百计想要逃避它。然而,我们却常常失望地发现,种种抓取快乐的努力终究是一场徒劳,我们的快乐转瞬即逝,不被确保。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被习气所熏染,我们的期待无穷尽,所以恐惧无穷尽,我们的心念不清净,所以烦恼不止息。如果我们不稍稍改变旧习气,不调整对快乐的理解,那么是无法拥有真正的快乐的。” —— 《宗萨钦哲 · 不是为了快乐》

      5. 要对治求乐救怖,就必须做到以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 —— 《前行备忘录》

    4. 注意:

      1. 寺院里也经常有功德主做一些消灾祈福、随堂超荐、点光明灯,结合你所学的“求乐救怖”,请分享一下你的理解。

        1. 如里如法的随堂超荐、消灾祈福是由佛力加持,绝对是会有利于生者和亡者。

        2. 并不是说学佛的人,不能求远离暂时恐惧或者是获得暂时的福禄,毕竟是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

        3. 但这毕竟是一种自私的心,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 消灾祈福也尽量发愿广大一些。

        5.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 《入行论》

        6. 对待自己,应观察自己的发心,对待他人则应包容。

      2. 你找上师打过卦吗?对书P76页第一句话“于是具德上师也很不幸地论为了弟子们的算命先生、风水先生、垃圾桶、魔术师”,你怎么理解?

  11. “假装修法”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大危害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1. 表现:

      1. 贪求资具、名闻利养等道貌岸然的那些行人,虽然在他人面前装腔作势地摆出一副修行人的模样,可是自己心里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今生今世的利益,而距解脱正道却有千里之遥。—— 《前行引导文》

      2. 虽然进入佛门,但未生起信心,学佛并非真诚的心态,目的只为名闻利养、生活资具。

      3. 假修行人、假伏藏师,做虚假的表面功夫,而实际上一切皆远离解脱道,成为堕入恶趣之因。

        1. “法不依正法而行持,反而成为堕入恶趣之因” —— 阿底峡尊者

        2. 往昔阿底峡尊者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某天给尊者送早餐时发现尊者非常不高兴,甚至还在不停叹气。于是洛钦仁青荣波问阿底峡尊者为何如此?阿底峡尊者说,他今天早上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在印度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因为修行不如法,一切均变成小乘教法。这位弟子所依止的导师是阿底峡尊者,乃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是那个时代属一属二的高僧大德;而这位弟子所修的法是无上瑜伽部,是密法最高的法,为何他的修行就变成小乘教法了?阿底峡尊者说:“一切都取决于他自己的修学方法。若要是更糟糕一些,即便依止的是我,修学的是无上瑜伽部,仍旧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他还算是幸运的。”要记住,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而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也就是说,修法若不如理如法,仅凭修法的形象,反而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2. 危害:

      1. 堕入恶趣。

      2. 害人害己,误导他人。

    3. 对治:

      1. 反观自心,觉察“只为今生”的想法和做法,罪过很重,应立即舍弃。

      2. 要对治伪装修法,就必须认识到谋求现世尘间之心态行为的过患,进而予以断除。—— 《前行备忘录》

  12. “愚昧无知”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大危害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1. 表现:

      1. 毫无慧光、极其愚痴的人们虽然已经步入佛门,但对正法的句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悟,根本没有闻思修行的缘份。 —— 《前行引导文》

      2. 不解正法真义,修行方法错误,听信不良友伴的指导,难生功德。

      3. 自作聪明,对教证二法用自己的分别念去解释,不仅无法解释甚深含义,而且误导他人。(无有智慧的表现)

      4. 口诵仪轨、经文,但从不去深究其含义,或者只是望文生义。

      5. 对神通、感应、瑞相非常感兴趣,却不知道这些都是自己的想象,并将同样不明真相的人引入常见、断见的陷阱里。

      6. 非常固执,认为i自己的见解永远正确,听不进他人的帮助。(自私心的表现)

        1.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 《入行论》

    2. 危害:

      1. 难生功德。

      2. 误入歧途。

      3. 害人害己。

      4. 容易“被魔所持”

    3. 对治:

      1. 忏悔:减轻业力、减少痛苦。同时,遣除无明而智慧显发

      2. 祈祷文殊菩萨。“语狮子文殊” 持诵密咒一、二百遍,并不毁坏三昧耶,可以总持不忘。

      3. 精进地闻思修行。

      4. 要对治愚昧无知,必须进行忏悔,有的人听法不懂其句,思维不解其意,修行不悟实相,就是因为往昔的罪障。为此,我们一定要具足四种对治力加以忏悔。八大菩萨每一位都有一种超群绝伦的发心和事业,所以要诚心诚意祈祷能使我们开发智慧的文殊菩萨。 —— 《前行备忘录》

  13. 相互比较:

    1. 被魔摄受 和 愚昧无知 都是被人误导,请问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2. 求乐救怖 和 假装修法 都是为了获得名闻利养,请问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若有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继续提出来比较,加深印象)

  14. 仪轨中“法之仇敌”指的是什么?

    1. “被魔摄受;五毒炽盛;恶业现前;懒惰散乱;被他所转;求乐救怖;假装修法;愚昧无知”中的任何一个。

  15. 谬道指的是什么?

补充:暂生缘八无暇,打个比方来说,十八圆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突如其来的豺狼弄死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了,如果被弄死两只,就剩下十六只。这些暂生缘的无暇,尽管今天在自相续中不存在,但明天很容易出现,在前一座中没有,可是后一座中又易产生,入座的开端没有,可结座时还是容易冒出来。所以,我们要周密地观察自相续,一个一个都需要依靠对治。 —— 《前行备忘录》

笔记

科判

思维骤缘八无暇

倘若已到人身珍宝洲,所依善身却藏祸害心,不成修行解脱之所依,尤其为魔挟持五毒扰,恶业降临懈怠而散乱,为人奴役救难伪修法,愚痴等等骤缘八无暇,我遭法之仇敌逼临时,愿转念心向法古汝知,不行卑下谬道尊遍知,具大恩德无二上师知。

  1. 骤缘:

    1. 骤,突然、临时;缘:违缘,障道因缘,依缘而生。

    2. 一共是十六种道障,发生在修行人身上,导致修持无法圆满,骤缘八种,断缘八种。

    3. 在自心和外境中突然显现。

  2. 八无暇:即使获得十八暇满人身之后,仍然无暇修行的八种违缘。

  3. 暂生缘八无暇,打个比方来说,十八圆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突如其来的豺狼弄死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了,如果被弄死两只,就剩下十六只。这些暂生缘的无暇,尽管今天在自相续中不存在,但明天很容易出现,在前一座中没有,可是后一座中又易产生,入座的开端没有,可结座时还是容易冒出来。所以,我们要周密地观察自相续,一个一个都需要依靠对治。 —— 《前行备忘录》

  4. 十六种道障:

    1. 骤缘八无暇: “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 —— 《无垢光尊者 · 如意宝藏论》

      1. 内容:被魔摄受;五毒炽盛;恶业现前;懒惰散乱;被他所转;求乐救怖;假装修法;愚昧无知。

      2. 特点:偶尔性、突然性、暂时性(但也有可能好几年甚至更长)。

      3. 后果:如果早对治,那么危害就不大;如何不及时对治,危害会越来越大。

    2. 断缘心识八无暇:“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 《无垢光尊者 · 如意宝藏论》

      1. 内容:无出离心;无虔信心;贪爱缠缚;品行下劣;不善业际;心离正法;戒律败坏;誓言毁失。

      2. 特点:断绝了解脱之机缘(又称:解脱灯灭)。

      3. 后果:如果情节不严重,还可以对治;如果情节严重,对治它的心念都无法再产生,故无药可救。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