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思维死期无定而修无常
Last updated
Last updated
不是。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就死了,甚至出生的时候就死了。
【反思】我们经常会有“父母会先于我们离世”的这类似想法,合理吗?
现实之中,找不到。
一切有情众生
高僧大德
世间尊主
自己日渐衰老
南瞻部洲的众生福德如是。
理证:
业因果太过于复杂:如何死亡,不能依照我们的意志力而转移,而是由我们的业决定。哪一个业因先成熟,无法了知。死因无常变化,导致死亡的因缘,和合的时机,无法预测。
因不能必然生果:上午的健康,并不能决定产生下午的继续存活。
例证:
现实之中,无论年龄,都有死亡
现实之中,死亡来临的方式、时机都无法预测
死缘众多
生缘鲜少
生缘亦能转为死缘
人的生命本身很脆弱
不能。
命数若没有自然消耗完结,通过放生、修除障法、修长寿法等,可以免除“非时横死”。
但寿命的福报已经享尽,则无法延长寿命。
核心:死缘无处不在。
思维的目的:
前面我们学到的是一切有情众生,高僧大德、世间尊主,都无法避免死亡,一切出生必定会死亡。
然而,虽然我们知道每个众生必定要死亡,但是死亡的因缘、时间、方式方法都是不确定的。通过这些因缘不确定的观修来增强我们的紧迫感,让我们内心中不敢再放逸。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作为放逸的资本,所以要在死亡到来之前要精进的修法,为这种思想而做一个观修的铺垫。
“死缘无定”:产生死亡的因缘、死亡的方式、死亡的时间、死亡的地点等等,无法确定。
百年之后,所有人都会死。
教证:“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 《入行论》 P111 “我们都是三界屠场中的待宰者,正被死神屠夫逐个残杀……”
我们看见周边的人死去,献上哀思,而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深深隐藏。
举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有很多类似的悼亡诗
思维重点:
细心思维我“必死无疑”这个事实
常念死亡并不是即将来临,而是马上就要来临,此刻就在你我身边。
什么时候是生命的尽头,无法确定。
南瞻部洲的众生,寿量无定。
死亡的时间不确定(没有办法保证下一时刻,我们能继续存活):
今年貌似无恙,却无法保证明年不死
上午还能谈天说地,却无法保证晚上不死
睡觉的时候,上半夜还存活,却无法保证下半夜不死
死亡的年龄段不确定:有人死于胎中,有人死于生时,有人死于青年,有人死于壮年,有人死于老时
什么时候死,因果不虚
没有“死期无定”的定解:因为内心对死亡恐惧,故而避讳死亡,盲从无明的驱使,幻想幸福的未来。
“死缘众多生缘少,生缘亦能成死缘,故应恒常修佛法” —— 龙树
死缘众多:
人的生命非常脆弱
外在死缘众多:
突发的:自然灾害
人为的:战争
自找的:极限运动
生缘少:赖以维持生命的因缘非常稀少
生缘亦能成死缘:赖以维持生命的因缘,亦有可能转为死缘
食物本来是维持生计的,但是食物里面可以含有有害物质,减少我们的寿命。如:肉食。
思维重点:
今年尚存,明年将死;上半年尚存,下半年将死;缩进时间,来观修自心对于无常的感受。
虽然现在尚未死去,但忽然间死亡会出其不意的降临。
死亡降临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延长寿命。
死亡降临的时候,我没有能力把握自心,自如的面对死亡。
发愿迅速实修证法。
临死的时候,身边的亲友爱莫能助:“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 《入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临死的时候,金钱、权力无有益处,只能留在世间,无法带走:“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 《入行论》
临死的时候,只有佛法有益处: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 《普贤行愿品》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 《入行论》
了知唯有佛法能救护:
此生不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认清无常的本质,不要过度贪执一切五根的欲乐
唯有修习佛法才能获得最究竟的永恒安乐:实践佛法才是唯一值得我们终其一生去追求和投入的
死亡是生命中最精化的一部分。修有所成的人们,拥抱死亡。
思维重点:
思维死亡之时和死亡之后所要发生的事情:自己躺在停尸房里,亲友眷属都心怀恐惧的离我而去,金钱、权力无一能随我而去,亲友、金钱、权力无一能够在死亡的时候帮助到我。
没有资格浪费时间
世俗上,让我们不再过于沉迷欲乐,或者过分追逐名利
修行上,让我们不再懈怠、懒惰,不能放逸、散乱。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 《入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减少不必要的造业
因吾不了知,死時捨一切,故為親與仇,造作諸罪業。
仇敵化虛無,諸親亦煙滅,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
人生如夢幻,無論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復見。
復次於此生,親仇半已逝,造罪苦果報,點滴候在前。
因吾不甚解,命終如是驟,故起貪嗔癡,造作諸罪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