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无记”的状态去行持。“无记”的状态无法行持十善业。
必须在断除十不善的基础上,努力行持善业。(止持和作持)
不杀生而放生护生。
戒杀、多放生,多吃素。
发菩提心去放生。增长慈悲心,就是累积资粮;资粮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就能证悟空性。
不做不与取而上供下施
发心:发自内心的供养。
对境:
供养的对境殊胜:觉沃佛。
孝顺父母:态度要好,孝养父母,随顺父母。
施物:
自己的所有受用,都能施予所有的众生。
观想供养。
方便而殊胜的水供。
把自己的功德上供下施:遵守上师的教言而好好去修持。修持的功德,上供下施。
“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 《入行论 第五品》
要明白,上供下施是给自己做,是自己积累资粮的需要,而不是给佛菩萨做,并不是佛菩萨需要我们的供品。
不邪淫而行为端正
不妄语而说真实和善巧的语言
两舌而止住谣言
不要挑拨
不要传播谣言
不恶口而赞美
佛经里面也有很多赞美佛陀的经文,这就说明,我们要经常赞美别人。
不绮语而认真修行、说建设性的话语、说有意义的话语,少说多做。
不贪欲而随喜他人的功德、财富、好运
目的是能够消除自己的自私自利心。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 《入菩萨行论》
不嗔恚而关爱他人
平时生活中,待人宽宏大量、包容别人、忍让别人。
不邪见而对三宝有强烈信心
需要学习因果的运作。
尊重他人、敬爱父母。
恭敬三宝、信仰三宝
以发心为重。
再微不足道的善业,只要发心纯正,也能获得很大的善果。
要积累点滴的功德,不要对微小的功德不屑一顾。
不是。
教证: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 《佛说十善业道经》
“众生由此妙净善,圆满福慧二资粮,已具福慧二资粮,净妙二身愿成就。” 净和妙。
理证:十善业不仅仅是发展完美人格的良好道德标准。同时,也是三乘佛法(三士道)的共同基础。也是为证悟空性,积累必要的资粮。
当知胜义空性慧,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福德资粮成就色身,智慧资粮成就法身。
【提问】为什么要成就善妙的色身呢?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 《佛说十善业道经》
见PPT。
四种果报:
异熟果:投生到相应的三善道中。
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努力增长善根。
感受等流果:
断杀生,长寿少病。
断不与取,具足受用,无有盗贼、怨敌。
断邪淫,夫妻美满,少遇怨敌。
断妄语,仁慈且众人称赞。
断离间语,眷属仆从人皆敬爱。
断恶语,听闻常悦耳。
断绮语,语言具足威力。
断贪,如愿以偿。
断嗔,远离损恼。
断邪见,心相续生起善妙正见。
增上果:外境圆满。
士用果:所作任何善业都显著增长,福德接连不断的出现。
如何修持:
思维内容:可以每座思维整个十善业一遍,也可以按照身、口、意三种不同善业,分三天思维。
思维:无始以来,世上的众生由于无明,不断以身、口、意造作十不善业,使得自他受痛苦,无法解脱轮回。
思维:通过思维观修“行持十善业的四种果报”,对恶业生起厌离心,对善业生起欢喜心,并在生活中校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思维:轮回和涅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欺的业因果和缘起力所成。
结论:应当反观自心,而不是去检验别人的错误。自己全力断除十不善,修持十善业。
【提问】为什么修持十善业也能生起出离心?
为什么身口意做善业,相对来讲,不那么容易?
贪嗔痴的习气太严重。
串习太久。
心依靠风。
行持十善业,动机不同,故而异熟果不一样。
没有皈依、没有学佛,也可以行十善业。
修学佛法,会获得两种快乐的果报
暂时的:三善道
永久的:成佛
不要轻视修习十善业。十善业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道路。
四谛十六行相 加 修持十善业,才能获得中士道的果。
人无我 + 十善业。人无我:“照见五蕴皆空”。
上士道:
十善业 + 愿行菩提心 + 缘起性空 “照见五蕴亦皆空”。
报身和化身:菩提心+十善业。
法身:缘起性空。
法身和报身、化身,本质上是一体的。
修持十善业的好处:
帮助我们证悟空性
教会我们好好做人
为解脱、成佛打好基础。(没有十善业,暇满人身都不能获得,戒律都无法清净)
高攀高深大法,但不能忽略十善业,不能忽略修持的次第。
法不与根基相应
容易放弃和退转
【提问】遭遇不顺的时候,是不是佛菩萨不保佑我们了?
在家人要恭敬出家人,不论是不是具德的上师,都要恭敬。
闻思修是当作镜子照自己,而不是检验别人。
十善业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