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断缘心识八无暇

1. 分析科判和解释颂词。

  • 思维断绝法缘八无暇

  • “厌离轮回心弱乏信财,贪爱绳索缠缚行仪粗,全无忌惮行恶业颠倒,毁坏律仪破失三昧耶,此等断缘心识八无暇,我遭法之仇敌逼临时,愿转念心向法古汝知,不行卑下谬道尊遍知,具大恩德无二上师知。”

  • (“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 《前行引导文》)

2. 断缘心识八无暇主要针对什么人来说的?

  • 主要是针对已经获得了十八暇满人身的人来说的。如果连十八暇满都没有获得,更谈不上毁坏十八暇满人身的“断缘心识八无暇”。

3. 断缘如何解释?断缘有哪些特点?总体来讲危害是什么?

  1. 断缘:断,断绝;缘,法缘。断绝法缘的心识八无暇,是指断绝了修行的法缘或机缘、断绝我们修佛种姓、限制成佛潜质的八种恶习(又称为,断根八无暇)。

  2. “断缘心识八无暇”

    1. 严格来讲,其中的任何一种,如果真实生起来了,基本上就没有解脱的希望,已经断绝了解脱的机缘。

    2. 我们作为凡夫,观察自身,好像八种全占了,是否真的完全断绝了修行的机缘?也不完全是。。如果现在开始注意,谨慎修行,可能不会发展到这里讲到的这么严重的状态。但如果不注意、不调整,就有可能发展到这个状态。一旦发展到这种状态,那就真是断缘了、解脱灯灭。所以我们要了解“断缘心八无暇”,从而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及时予以断除。

  3. 心识:主要是由内心而发的各种障碍修行的违缘。

  4. 总体来讲的危害,就是断绝解脱之希望。“上述(断缘心识)八种无暇远离妙法,称为解脱灯灭。” —— 《前行引导文》

4. 断缘心识八无暇的实修原理、方法、成效是什么?

原理

  1. 通过对“断缘心识八无暇”的认识和思维,可以更清晰的辨认自心相续中是否有这八无暇存在,且对它们的危害性产生定解,从而精勤的断除。

方法

  1. 要像演戏一样,自己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但是有断缘心识八无暇(逐一思维),这样以来,对我造成了什么危害?后果是怎样的?

成效:

  1. 逐步在内心生起出离心。

  2. 通过了知断缘心识八无暇,我们更能系统的观察自己的内心,防微杜渐,保护好自己的暇满人身。

5. “无出离心”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是什么?对治的方法是什么?

形式:

  1. “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或者今生的何等痛苦,如果内心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那么根本不会生起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 《前行引导文》

  2. 不惧怕轮回,对轮回没有厌离心。

  3. 对世间法很欢喜。

危害:

  1. 缺乏出离心。

  2. 喜爱轮回,而因此造业。

  3. 断绝修学佛法的机缘。

  4. 缺乏精进。

  5. 出离心是迈入“真实佛教徒”的第一步,真正的开始走上解脱道。如果没有出离心,

对治:

  1. 思维三界的本质都是痛苦,认清之后,产生定解,生起出离心。

注意:

  1. 并不是说没有出离心,而是说缺乏出离心,或者是出离心很微弱。

  2. 向往佛果、向往佛的清净刹土;不希望堕入轮回。这都是出离心的表现。

  3. 缺乏出离心,就无法精进,相反,很迷恋世间的世间八法。耽误自己的修行,在迷恋轮回的过程中,会造很多的业,最终断绝解脱的法缘。

  4. 并不是不去做事,而是不去执着,不陷进去,就像演戏一样。

  5. “要对治无出离心,务必了解三有三界轮回的过患,生起出离之心。” —— 《前行备忘录》

  6. 厌离心和出离心的区别:出离心是对整个轮回的出离,并且依照四谛法获得解脱。而厌世心、厌离心,只是对今生的人生厌离,而且不一定有解脱的方法,也没有脱离烦恼,常常以自杀告终。

  7. 我们的出离心经常是阶段性的,遭遇不幸了,这个时候出离心就比较强烈。等幸福再次降临,出离心就减弱了。

  8. 前面学过,修持三士道都是使暇满人身具备实义,那么我只修持下士道,也需要出离心吗?

    1. 标准的下士道是指追求来世的人天福报。出离对今生的执着。

    2. 标准的中士道是追求对轮回的出离。

6. “无虔信心”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是什么?对治的方法是什么?

形式:

  1. 对因果、对上师三宝缺乏信心。

  2. “如果对真实正法与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 —— 《前行引导文》

危害:

  1. 皈依是步入佛法的大门,而信心是打开皈依大门的钥匙。即使步入大门,但是不去闻思修,生不起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

  2. 信心不够虔诚,获得的加持就会很小。于是很难获得成就。

对治:

  1. 思维佛法的功德。

  2. 思维上师的功德。

  3. 阅读高僧大德的传记。

  4. “要对治无有正信,务必想到正法和上师的功德,满怀不退转的信心。” —— 《前行备忘录》

  5. 多多的闻法,并且积极的思维,遣除疑惑。并且从实修中,获得利益。从而增上信心。

注意:

  1. 七圣财:信、戒、惭(不好意思做恶)、愧(对已做恶感到羞耻)、闻、施、慧 —— 成佛的七种助缘。

7. “贪爱缠缚”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是什么?对治的方法是什么?

形式:

  1. “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 《前行引导文》

  2. 被贪爱烦恼紧紧缠缚,对配偶、子女、眷属、肉体、财富有很大的欲望和执着。

危害:

  1. 对人或财物过于的执着,于是非常的贪爱。但是我们的能力无法主宰这一切,而且这一切本身也是变化无常的,于是我们会成为贪爱的奴仆,渐渐为此失去理智。导致各种各样的痛苦。

  2. 没有智慧,不相信有前后世的存在,于是完全不会为后世做准备。

  3. 对今世过于执着,即使相信有后世,但也盲目侥幸,对后世持有一种“鸵鸟心态”。

对治:

  1. 了知此生的眷属、财富都是变化无常的,都是因缘的暂时聚合,是一种无常的假象。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过度贪执。

  2. “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 —— 《入行论》贪执相应于无明愚痴,贪欲心的果报之一,就是自己越贪执,就越会产生不欲。

  3. 思维无贪之快乐:“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 《入行论》

  4.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5. 提高对正法的“贪心”(意乐):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意乐;或者觉得亲友、钱财,比修持正法重要。

  6. “要对治贪爱今生,务必念及无常四际(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和高际必堕)所摄的弊端。” —— 《前行备忘录》

  7. 为什么思维“无常”能够减少贪欲呢?比如,我买了一个手机、买了一台电脑,我当然知到这个东西是无常的,它会坏、会老化,所以我买了一个iPhone10,就再买一个iPhone11。正因为我知到一百万的价值是无常的,以后谁知道会贬值成多少钱?所以,我有了一百万当然要再赚一千万。

  8. 与“被他所转”的区别?

8. “品行下劣”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是什么?对治的方法是什么?

形式:

  1. “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作所为始终无有长进。正如古大德的教典中所说:“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 ”这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也很难转向正道。” —— 《前行引导文》

  2. 语言粗俗,行为粗暴,性格卑劣,人品低劣。世间的角度来讲,人们都渐渐远离这样的人。

  3. 行为粗暴就是心不清净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所以佛性的慈悲和温和就被遮蔽了。

  4. 不具备惭愧心。

  5. 不具备感恩心。知母报恩之菩提心无从谈起。

危害:

  1. 粗暴的心,导致粗暴的语言和行为,从而造作种种恶业。恶业积累将断绝自己修行的机会。

  2. 三门太粗鄙,即使遇到善知识,也很难对善知识生起信心。

  3. 粗暴的内心,无法接受佛法的加持。因为佛法是非常清净的善法的自性,它的基础不可能是恶心或者是恶劣的人格。

  4. 非常难以改正:“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 —— 古德

对治:

  1. 无法对治。—— 《前行备忘录》

  2. 不能放弃自己,要保持上进心,努力改正自己的习气。

  3. 多反观自心,自己身口意没有值得傲慢的功德。

  4. 更需要依止寂静处去闻思修。

  5. 培养贤善的人格。“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此乃清净人规法,三世诸佛方便道,亦为四摄之精华,诸位弟子切莫忘!” —— 《胜利道歌》

9. “不善业际”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是什么?对治的方法是什么?

形式:

  1. 对世间的恶法很感兴趣,对出世间善法更是没有兴趣:对造恶业一点也不在乎。

  2. 对世间的某些谋求个人自私自利的善法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对处世间的善法毫无兴趣。

  3. 以坏事为乐,毫无羞愧,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行持杀生、暴力、欺骗等,道德败坏的恶行。

  4. 很多世间的所谓“成功”,其背后都隐藏不可见人的道德败坏。

  5. “喜好不善恶行之人三门桀骜不驯,远离殊胜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 《前行引导文》

危害:

  1. 三门不净,从而障碍了自己的修持。

  2. 相续当中种下一颗种子,以后会慢慢发芽。

对治:

  1. 了知因果的运作,深信不疑。

  2. 忏悔罪业。

  3. 坚持德行:“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道德经·二十章》

  4. “宁今速死殁,不为邪命活,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 —— 《入行论》

注意:

  1. 对于恶行很欢喜,对于善法方面没有什么兴趣。有些时候可能对世间的善法还有一点兴趣,但是对解脱道的善法没有任何兴趣。对于这样的人,应发起悲悯心。

10. “心离正法”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是什么?对治的方法是什么?

形式:

  1. “对于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正法毫无兴趣,结果自相续也就不会生起功德。” —— 《前行引导文》

  2. 与因果、戒律完全相背离,明之不可为而为之。

  3. 像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善法完全没有兴趣。

危害:

  1. 堕入颠倒恶业的邪道,阻碍修行。

  2. 自相续生不起功德。

对治:

  1. 思维遇到佛法难以值遇。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尽量依照正法去行持,不要背离正法。

注意:

  1. “不善业际”和“心离正法”,我们可以从正反两面连在一起看。如果喜爱恶行,当然就心离正法了;对恶行有兴趣,对于正法就没有兴趣。

11. “戒律败坏”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是什么?对治的方法是什么?

形式:

  1. “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失毁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前行引导文》

  2. 破坏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

危害:

  1.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 《佛子行》

  2. 获得暇满人身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如果破坏了戒律,暇满人身就很难再保证了。

  3. 破坏戒律,闻思修很难生起功德。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对治:

  1. 修诵专门忏悔失戒的仪轨。(依靠四对治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2. 三十五佛忏悔文、金刚萨埵

  3. 药师忏、三昧水忏、梁皇宝忏。

  4.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 《入行论》

  5. 因为没有出离心,所以才容易犯戒。所以要修持出离心。

  6. 平时好好地去保护正知正念

  7. “要对治失坏律仪,必须清楚地知道引起堕罪的四因,即使失坏了别解脱四根本的一条戒,但还是要守护其余三条。倘若破了四戒,就一定要如理加以忏悔。 …… 假设退失了愿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昼夜六时内加以忏悔,这样一来就不会犯根本罪。因此,切切不要逾越六时而忏悔。” —— 《前行备忘录》

12. “誓言毁失”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是什么?对治的方法是什么?

形式:

  1. “如果进入密乘后以上师和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那么不仅自食恶果而且也殃及他众,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的缘分” —— 《前行引导文》

  2. 破坏了神圣的誓言三昧耶戒。

  3. 毁坏了十四根本戒。(主要是三条:不)

危害:

  1. 断除修行的缘分。

  2. 断除成佛的缘分。

  3. 殃及其它清净戒律的道友,甚至是上师。

  4. 能否证悟空心,要看能否获得上师和本尊的悉地;能否得到上师和本尊的悉地,最重要就是接受灌顶之后,一定要严守三昧耶戒。 —— 大智者萨惹哈巴

对治:

  1. 一天念诵21遍百字明,“加持堕罪”,不令再增长。

  2. 禅修大圆满(罪堕无为法中忏)

  3. 在上师及眷属(金刚道友)之间观清净心,消化我们的情绪和烦恼,不要让这些产生不好的看法和行为。

  4. “如果破了密乘戒,也必须像菩萨戒那样及时加以对治。” —— 《前行备忘录》

注意:

  1. 十四密乘戒摄于“身语意之誓言”中: “身誓言,不凌辱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身体。语誓言,不违背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语言,上等者不间断念诵本尊心咒,中等者在十五、三十或者昼夜六时里念诵,下等者每一个月里念诵,极下等者一季度,最下等者也要在新年的神变月里念诵,努力做到不间断。意誓言,涵盖在守护十种秘密及不扰乱上师、金刚道友的心当中。” —— 《前行备忘录》

13. 断缘心识八无暇是用来观察他人的标准吗?

  1. 不是。断缘心识是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心识。

重要教言:

  1.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 —— 暇满难得之引导终

  2. 不予六敌教授之六法:暇满人身不予温饱敌;发心利他不予小乘敌;心性宝珠不予迷乱敌;二资至宝不予今生敌;精华修法不予懈怠敌;敬信诚心不予邪见敌。 —— 《窍诀宝藏论》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