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
    • 【共修提问】
    • 第一百零一讲:上师瑜伽(十一)
    • 第一百讲:上师瑜伽(十)
    • 第九十九讲:上师瑜伽(十)
    • 第九十八讲:上师瑜伽(九)
    • 第九十七讲:上师瑜伽(八)
    • 第九十六讲:上师瑜伽(七)
    • 第九十五讲:上师瑜伽(六)
    • 第九十四讲:上师瑜伽(五)
    • 第九十三讲:上师瑜伽(四)
    • 第九十二讲:上师瑜伽(三)
    • 第九十一讲:上师瑜伽(二)
    • 第九十讲:上师瑜伽(一)
    • 第八十九讲:古萨里修法(四)
    • 第八十八讲:古萨里修法(三)
    • 第八十七讲:古萨里修法(二)
    • 第八十六讲:古萨里修法(一)
    • 第八十五讲:古萨里修法简介
    • 第七十二讲:观修金刚萨埵 —— 意义与重要性
    • 第七十一讲:观修金刚萨埵 —— 实修步骤、意义与重要性
    • 第七十讲:行菩提心的学处(4)智慧度
    • 第六十九讲:行菩提心的学处(3)精进度、静虑度
    • 第六十八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2)持戒度、安忍度
    • 第六十七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1)布施度
    • 第六十六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5)自轻他重
    • 第六十五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4)自他相换
    • 第六十四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3)自他平等
    • 第六十三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2)菩提心的本体和分类
    • 第六十二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1)四无量心
    • 第六十一讲:菩提心的核心
    • 第六十讲:发菩提心
    • 第五十九讲:皈依的修法
    • 第五十八讲:胜义皈依
    • 第五十七讲:密皈依
    • 第五十六讲:内皈依
    • 第五十五讲:外皈依
    • 第五十四讲:皈依的学处
    • 第五十三讲:究竟的护佑 —— 皈依
    • 第五十二讲:仪轨略释
    • 第五十一讲:如何学习上师
    • 第五十讲:怎样依止上师
    • 第四十九讲:如法观察上师的资格
    • 第四十八讲:思维“追随上师的必要”
    • 第四十七讲:思维解脱的利益
    • 第四十六讲:思维天道之苦和轮回的本质
    • 第四十五讲:思维四支分苦和非天之苦
    • 第四十四讲:思维生、老、病、死苦
    • 第四十三讲:思维人道三大根本苦
    • 第四十二讲:思维旁生的状况
    • 第四十一讲:思维隐住饿鬼和空游饿鬼的状况
    • 第四十讲:思维近边狱和孤独狱的状况
    • 第三十九讲:思维八种寒冰地狱的状况
    • 第三十八讲:思维八种炽热地狱的状况
    • 第三十七讲:思维六道轮回总体的痛苦
    • 第三十六讲:痛苦 —— 思维轮回诸苦
    • 第三十五讲:思维一切业的自性
    • 第三十四讲:思维应行的十种善业
    • 第三十三讲:思维应断除用意念所造的贪欲、嗔恚、邪见三项恶业
    • 第三十二讲:思维应断除用口所造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项恶业
    • 第三十一讲:思维应断除用身体所造的杀、盗、淫三项恶业(盗、淫)
    • 第三十讲:思维应断除用身体所造的杀、盗、淫三项恶业(杀)
    • 第二十九讲:果报的类别
    • 第二十八讲:业力 —— 思维因果不虚
    • 第二十七讲: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第二十六讲: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第二十五讲:思维死期无定而修无常
    • 第二十四讲: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 第二十三讲:思维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 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 第二十二讲: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 第二十一讲: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 第二十讲:仪轨略释
    • 第十九讲:总说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
    • 第十八讲:断缘心识八无暇
    • 第十七讲:骤缘八无暇
    • 第十六讲:以数量差别和比喻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 第十五讲:以因缘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 第十四讲:祈祷上师
    • 第十三讲:五他圆满
    • 第十二讲:五自圆满
    • 第十一讲:思维八有暇
    • 第十讲:思维八有暇
    • 第九讲:共同前行修持的目的
    • 第八讲:启请呼唤上师
    • 第七讲
    • 第六讲
    • 第五讲
    • 第四讲
    • 第三讲
  • 实修教言
    • 金刚精要悦耳宝藏论 —— 直断(密)
    • 大圆满简明窍诀
    • 指认心性之教言
    • 彻却关要
    • 宗萨仁波切禅修问答
    • 龙钦巴尊者教言
    • 普巴扎西仁波切:祖师法会开示(内、外、密的上师)
    • 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
    • “彻却”与大圆满心部的“四瑜伽”
    • 十个“怎么办?”
  • བདུད་རྩིའི་པདྨོ། Lotus of Ambrosia
  • བསམ་དོན་ཀུན་འགྲུབ། Fulfilling All Wishes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思考题
  • 1. 为什么要修大圆满不共前行?
  • 2. 不共内前行有哪些内容?与什么不共?
  • 3. 皈依如何与百日修心结合来修?
  • 4. 皈依的实质是什么?开启皈依之门的基础是什么?
  • 5. 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有哪几种?如何提升我们的信心?
  • 笔记
  • 1. “共”与“不共”
  • 2. 核心提示:
  • 3. 实修的方式:
  • 4. 开启皈依之门:

Was this helpful?

  1.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

第五十三讲:究竟的护佑 —— 皈依

思考题

1. 为什么要修大圆满不共前行?

  1. 共同外前行是让心转心向法。而不共内前行,才是真正的将心变成完美的法器。

【既然我们修学前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法器,为什么不直接开始不共内加行呢?】

2. 不共内前行有哪些内容?与什么不共?

  1. 内容:五个步骤:皈依、发心、百字明、供曼扎/古萨里、上师瑜伽。(破瓦法)

  2. 不共:从理论上来说,与世间、小乘的不共;实修窍决角度来说,与下士道和中士道的不共。 【为什么“理论上”与世间和小乘不同?为什么“实修窍决上”与下、中士道不同?】

3. 皈依如何与百日修心结合来修?

  1. 一天四座。

  2. 一座分三个阶段:思维外前行的主题;念诵皈依偈颂十万和身体顶礼。

4. 皈依的实质是什么?开启皈依之门的基础是什么?

  1. 实质:出于某种恐惧感,想方设法寻求庇护和依靠,把心寄托在某个事物上。皈依是解脱和修行的一个基础。区分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主要方法。

  2. 基础是信心和出离心。

5. 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有哪几种?如何提升我们的信心?

  1.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2.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而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3.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笔记

1. “共”与“不共”

  1. 共同:

    1. 三士道的共同都要修持出离心。

  2. 不共:

    1. 和下士道不共;和声闻缘觉不共。主要是发心的不共。

  3. 正行:

    1. 共同: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共:大圆满的脱嘎和彻却。

  4. 五个步骤:皈依、发心、百字明、供曼扎/古萨里、上师瑜伽。(破瓦法)

2. 核心提示:

  1. 从错误的道路进入到正确的道路上。

  2. 皈依是进入佛法之门,皈依之门是信心。

  3. 究竟的护佑就是皈依:

    1. 相对的:以佛、法、僧为不变的依靠,在恐惧中获得保护。

    2. 绝对的:对真理的了知和接受。完全的了悟大圆满的境界。

3. 实修的方式:

  1. 共修的时候,皈依要先学。

  2. 这里的“皈依”又不完全是共同前行。

4. 开启皈依之门:

  1. 皈依的实质(本质):解脱和修行的一个基础。区分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主要方法。出于某种恐惧感,想方设法寻求庇护和依靠,把心寄托在某个事物上。

    1. 首先要有恐惧、担忧。

    2. 寻找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或者去处,来保护自己。

      1. 担忧饥饿、担忧外表

      2. 有了满足,接着就会引发担忧;有了担忧,就继续寻找依靠。

      3. 生活中,充满了希望和恐惧,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寻找皈依。但是不能成为永久的庇护和依靠。

      4. 皈依大山、古树,属于单方面的精神寄托,而并没有交流。

      5. 皈依世间的鬼神。世间鬼神自己没有获得究竟的解脱,而且他们极有可能充满了嗔恨和嫉妒。

      6. 现在的迷失,让我们寻找的皈依都是错误的对境。

    3. 下士道特别恐惧三恶道。中士道对整个轮回都非常恐惧。大乘的修行人惧怕堕入“有寂二边”。密乘的修行人,恐惧自心种种不清净的概念。“息灭一切轮涅之希惧,愿得不住法身究竟果” —— 《文殊大圆满发愿文》

    4. 我们真正恐惧的应该是生死。生死是我执和法执产生的。只有通过外内密皈依三宝,才能消除我、法二执。

  2. 皈依的基础:

    1. 出离心:究竟的出离心是出离执着,这种程度不一定具备。但是基本的出离心是需要具备的,比如远离作恶、出离家庭、生活的各种不顺。否则,皈依的基本动机 —— 恐惧,就不存在。

    2. 信心:有的是对高僧大德生起欢喜心,有的是对因果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1. 对上师三宝全然的相信和接受,而不是以让三宝欢喜为目的,表面上的恭敬和欢喜。

      2. 否则,无法获得加持。从此岸到彼岸,必须找到一个自己信赖的人。

  3. 三宝的功德:

    1. 如果不理解三宝的功德,就很容易把三宝当作世间鬼神来祭拜。

  4. 信心的分类:

    1. 清净信:由于外缘的引发,内心感受到某种震撼。内心种下了成佛的种子。

    2. 意乐信:听闻到十善、十不善等佛理,内心向往解脱和大乐。对修行方法也非常渴望。但是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三善道的果报,或者仅仅自己个人解脱的一己之利。

    3. 胜解信:深信三宝是无伪的真理,只有三宝才能从究竟上护佑自己。最理性,最坚固的信心。

    4. 公案:

      1. 贡布阿班拜见觉沃佛的公案

      2. 老妇拜狗牙的公案

    5. 有了信心,自然会皈依。

Previous第五十四讲:皈依的学处Next第五十二讲:仪轨略释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