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讲:思维四支分苦和非天之苦
1. 怨憎会苦、爱别离苦这两种苦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如何实修?
什么是怨憎会苦?
仇敌、怨敌或者不喜欢的人,本来心想远离,结果偏偏遭遇了。如:冤家路窄、祸从天降等等。不喜欢的人和事我们经常会遇到。
担忧遇到怨敌、仇敌或不喜欢的人和事。如:担忧未来没有保障、担忧天灾人祸降临等等。
由爱生恨。不要与人结怨。
【提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怨憎会苦是如何不减反增呢?请举例说明。
“一个人,他拥有多少财产,就会有与之同等的痛苦。同样拥有一只羊也会有一只羊的苦楚,甚至仅仅有一条茶叶也必定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 ——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如云:“若无财产远离敌。”假设一个人清贫如洗,那么他绝不会有仇敌的骚扰,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财初自乐他羡慕,虽有许多不知足;中被吝啬结束缚,不舍用于善方面,乃为着魔之根源,自己积累他人用;最后财为送命魔,希求敌财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诱饵,魔之财富我不求。” —— 米拉日巴尊者
什么是爱别离苦?
亲人、好友死去,挚爱的人远离,不能常常在一起共处,甚至是喜欢的事物,也不能终身拥有而不得不舍离。喜欢的人和事与我们远离。尤其是与喜爱的人别离,它是一种痛苦。
贪执亲友的过患。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 《入行论 静虑》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远离故乡佛子行。
详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提问】如何正确取舍亲友之间的情感。
人们都爱自己的子女、亲友,但是这种爱一般是普通悲心,是有染污的爱。比如,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地爱,对其他的人就没有,是有偏袒、有拣择性的,这就叫做有染污性的爱或者慈悲。
以观待解脱道来讲,他的因不那么清净,是夹杂了烦恼、染污的。既然业因不清净,在承受感果的时候,也经常因此而感受到很多痛苦因为他不知道一切万法无常的本性的缘故,经常性感受很多的痛苦。这是通过爱,尤其是爱别离之后的苦。
学习佛法应该认认真真的把理念搞清楚,然后真实去观修。去观修心就会变化,就会认识到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我们的内心就会慢慢开始放松对这些的执著。放松不等于不承认,不一定。
你的父母还是你的父母,你的子女还是你的子女,但是你的心态,就从非常严重的贪执心变成真正有智慧的慈爱了。
真正对他们有利的事情愿意去帮助他们,因为必定是有因缘才会走在一起。不需要去吵架,都是暂时因缘走到一起的,我不需要对你怎么好,不需要这样;也不需要过度的执著。
知道因缘和合才走在一起,什么样的方式对我对他是最好的?这个时候就应该以正确的思想,引申出的正确的行为,对自他都会有切实的帮助。这种亲友就比较有意义。
让大家知道实际的因缘法则、因缘情况,大家了知之后在维系亲友关系的同时,不会因为过度耽执延伸出很严重的贪欲和嗔恨心。在这一世当中可能亲友关系就处理得比较好,而且种下一个非常好的种子。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 《入行论 静虑》
【提问】P200 怨往往是从贪爱而来,因爱生恨。这句话怎么理解?
共同特征是:都是担忧带来的心灵折磨,而不一定是实际发生的痛苦。
如何实修二者(举一个为例子即可)。
2. 求不得苦、不欲临苦这两种苦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如何实修?
什么是求不得苦?
得不到世间一切喜爱的人、事、物,愿望无法实现,困扰身心,感受渴求难耐的痛苦。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可是几乎谁也不能如愿以偿。这就是求不得。希望自己幸福、快乐,但几乎没有如愿以偿的。显现上有这种安乐或者有那种幸福,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又会变化,又会丢失。希求安乐而得不到,甚至得到痛苦,就属于“求不得苦”。
福报是善因累积所致。“虽然人们为了今生的幸福、受用得到满足,而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地劳作。如果没有前世的福德因缘,单单靠今生当中努力的话,就会导致甚至连解决 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 ——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
【提问】上师常常说“愿力不可思议”,我们要多多发愿。但是这里又清楚的写道“愿望无法实现、几乎无法如愿以偿”。请问你怎么看?
什么是不欲临苦?
不想遇到的痛苦与衰败,不期而遇。
共同特征是:都是感受实际发生的痛苦,而不一定是担忧带来的心灵折磨。
3. 思维人类的四支分苦,是不是要对人类很失望并对人生感到很消极?
四种支分苦的异同:
“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的区别在哪里?
“爱别离”是外在的亲友离开;“求不得”是自己欲求安乐得不到满足。
“怨憎会苦”和“不欲临苦”的区别在哪里?
“怨憎会”是外在的怨敌相遇;“不欲临”是自己不想受苦却不得不承受。
“爱别离”是喜欢的离我而去,“怨憎会”是不喜欢的总是碰上,所以爱别离和怨憎会是一对。“求不得”是求而不得,“不欲临”是不求而得,也是一对。
主要把爱别离和怨憎会从人上面来看,求不得和不欲临从苦乐上面来看。
观修这些痛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极而消极,而是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痛苦,才能够缘痛苦而观修,之后对整个轮回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认知清楚我们才愿意出离。而不是说佛法永远、纯粹地散布一种悲观的情绪。
思维这些痛苦,并不是为了寻求世间的一种离苦的方法(消极的知足少欲)。 我们要知道,观修痛苦,不是为了获得幸福,而去刻意的知足少欲,变得消极。
思维这些痛苦真正目的,是为了解脱而生起出离心。
知足少欲主要的作用是让我们以更好、更多的精力去修持出离道,让我们有更清晰的智慧去认知现在这一切所带来的过患,从而将最根本的出离心引发起来。
真正生起了出离心,自然而然的知足少欲,从而更加幸福。一心一意追求解脱道的过程中,如果真正放弃了对轮回的追求,世间的安乐会附带获得;但是追求世间快乐过程中,解脱的快乐却不会顺手获得。
4. “不欲临苦”和另一说“五阴盛苦”有何不同?
五阴:五取蕴,色、受、想、行、识。阴,能遮蔽如来藏。
“取”,烦恼的别名。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有漏蕴。“有”依“取”而生,“有漏蕴”依“取”而生,故名“取蕴”。
五阴盛苦:“经说色受想行识,近取五蕴有漏性,是故乃是诸苦处,苦依苦器与苦源。”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也。”意思是说,色蕴现量造成苦害的缘故是苦处;受蕴承受痛苦的缘故是苦器;想蕴能生起分别妄念而成为最初之门的缘故是苦依;行蕴与识蕴是作者与知者的缘故为苦源。
一般把八种苦看成是并列关系,认为在前七苦之外另有一种独立的不好理解的五取蕴苦,持这种观点是并不认识前七苦和第八苦的关系。实际上,生、老、病、死等苦是差别相,五取蕴苦是总相。换句话说,生老病死等苦都是五取蕴上的苦相。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心法要》里开示:“三有中具诸苦相,所有种类尽力思,见彼全为蕴过患。” 落实在观察八苦上,思维的方法就是:(一)生等每种苦都从各方面思维它的苦相;(二)每种苦都见到是五取蕴的过患。
5. 阿修罗道属于三善道,为什么还会有痛苦?
阿修罗:非天,属于战斗类的神祇。非天的财富受用可与天人相媲美,可是由于往昔妒贤嫉能、好争好斗的恶习业力所牵而感得阿修罗的身份。
阿修罗的痛苦,一个是比较强盛的烦恼嫉妒心,一个是无休无止的争斗。
内斗:非天之间相互的争斗:这些非天嫉妒心极为粗重,就是在自己的范围内,区域与区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总是争斗不息,格格不入,始终在战火纷飞中过日子。投生为阿修罗之后,他在因地时嫉妒和好争好斗的习气,就跟随着他到了阿修罗界。因为大家的业力、习气都是共同的,同业相吸引,这么多人同时转生阿修罗界,因地的习气都带起来了,所以相互之间,修罗界内部,嫉妒心强是大家的共性。
外斗:嫉妒天人。和天人作战的痛苦。
由于“如意树”的关系,经常与天人发生战争。而又经常战败、受伤、死亡等痛苦。
有些人拿着刀在砍树,拿着锯子在锯树,有些人在上面和天人打仗。一直砍这种心态就是大家都没得吃,砍倒了我也吃不了,你也吃不了。
天界没有美女,抢夺阿修罗王的美女。阿修罗没有美食,美食都在如意树上,被天人抢夺。
业因:
主要为嗔、慢、嫉。
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回诸善根。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