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调整意:三殊胜

三殊胜概述

三殊胜定义

“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殊胜所摄持,趋至解脱道之关键。” —— 龙钦巴

凡夫行持善法的动机

  1. 不善:通过修行去诅咒别人,通过修持本尊来对治自己的敌人,这个绝对不允许。

  2. 无记:不善也不恶,无记的一种心态。

  3. 善:个人的利益(为了获得一些人天福报做一些十善业)、出离心、菩提心。

  4. 前两者一定要转为善,依靠三殊胜来调整。

  5. 教证:“心善地道亦善,心恶地道亦恶”,地道就是成佛的五道十地。

为什么一切善事都需要“三殊胜”来摄持?

  1. 前行发心殊胜:善法依靠善巧来摄持。所有的善法用愿菩提心,这样的方便善巧去摄持。善行由于被菩提心摄持,所以再小的功德,都会成为解脱的种子。

  2. 正行无缘殊胜:用三轮体空去摄持。愿菩提心之后,就是行菩提心,正式的行为需要空性和三轮体空去摄持。要修持这样的善法,为了不被任何一个违缘所障碍,需要三轮体空来摄持。因为我们修持任何法,都很受到违缘和障碍,比如在家居士,工作比较繁忙,功课比较多,这些功课反而成为了自己的障碍,这就说明自己的修持已经远离了“三轮体空”。

  3. 结行回向殊胜:为了让善法越来越增长,那么必须要回向。以三殊胜摄持,修持少量的善根,比既没有前行摄持又没有后行回向的十万大头要殊胜。

前行发心殊胜

四种发心

  1. 恶念:

    因为引导修行的动机不正确,以恶念为导向,所以所修的一切法都成为邪法。

  2. 无记:

    1. 很多人修持一段时间以后,修法慢慢变成一种习惯的任务了,但是由于是无记的动机,没有任何目的的行善和修法,所得的结果,就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果。

    2. 我们修行人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及时改正。

    3. 对了脱生死的功德任何意义都没有了,但是相对的一些功德还是会有的。

  3. 为求一己之利:

    1. 学佛不是让你遣除疾病,也不是说你不能平平安安。我们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在成办他利的过程中,自利自然而然的圆满。很多人忽略了这个窍诀。“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2. 仅仅希求自己从苦难中解脱,这种心态修持大圆满,应该远离。虽然这是善的发心,但如果把所有的希求都放在个人利益上,那就本末倒置了。

      1. 成家立业是为了家庭的眷属幸福,如果什么都是为了你自己,这个家庭无法幸福。

      2. 事业是为了公司集体的利益,如果你只想着你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事业也是无法成功的。

    3. 救畏之心和善愿之心

  4. 广大的菩提心:

    1. 因为轮回中的众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产生慈悲,让他不正确的认识转变为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去鄙视这样的见解,也不是学习阿罗汉去远离。

    2. 菩提心也是一种分别念,我们用暂时的分别念来断除分别念的执着。

    3. 我们在轮回当中,阿罗汉在涅盘的境界中,我们修大圆满,就是要我们不住于涅盘的状态中,但是也不深陷在轮回之中。

操作方法

修每个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反观自心,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三个小时的修持,很容易散乱分心。我们可以五分钟专注,然后反观自心,再继续修持,再反观自心。

缺失菩提心的过患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为利益一切有情圆满佛果而修行成佛的决心,缺乏这样的动机,修持大圆满只是图有其表而以。

如何去思维

  1. 下士道:

    很多人觉得,我做善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皈依?为什么要学佛?这是一种世俗的观念,我们虽然应该肯定这种善心和善行,也应该去鼓励他们。但是我们作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下士道的善心。

  2. 中士道:

    圆满个人的利益,我们也应该远离这样的发心。

  3. 上士道:

    • 发自内心的利益一切有情,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而且不仅仅是做过一次父母,做过无数次,我们为什么不去感恩?

    • 所有的众生都像我们一样,都希望安乐,都不希望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

    • 如果为了获得安乐,但是因果不虚,要得到这样的安乐必须要行持十善、远离十不善。

    • 但是众生的行为,恰恰就背道而驰了。

    • 所以我们修持大圆满,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都远离苦因苦果,获得圆满的佛果。

何谓圆满的菩提心?

菩提心不仅仅是停留在慈悲上,而是慈悲和智慧的结合。就好比,子母俩都掉到河里,两个人都希望对方能获救,自己死了没关系。这样的善心虽然有功德,但是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样,有了这样的慈悲,如果要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智慧,来破除无明。所以,我们仅仅停留在慈悲是不够的,还要达到佛陀的境界,觉悟圆满的智慧。

正行无缘殊胜

不被任何一个恶缘和障碍来阻止我们修持。

四种障碍

嗔恨心、不回向、后悔、炫耀自己的功德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集聚,施供善逝等,所作诸福善)

为什么要“三轮体空”的摄持?

如果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修持,这四种障碍都已经被超越,不可能再成为障碍。

什么叫无缘?

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产生。无缘,就是要超越因缘和合,也就是在修持每个主题的时候,不离空性。修前行的自己、所修的前行的仪轨、所修持的这个行为,这三轮都是空性,都是如梦如幻。

相似的三轮体空

  1. 定义:

    真实的三轮体空,只有初地菩萨以上才能达到。凡夫只能通过对中观的理论来分析和理解,得出“三轮无实”的结论,这样的分析叫做“相似的三轮体空”

  2. 误区:

    我们修持每一个主题,不能过于执着。修持的根本意愿是减少、断除烦恼,修持主题,本来是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累积资粮。可是,如果过于执着,会变得很反感、很烦躁,变得更加的执着。

    比如,费尽的观想,特别担心观想不出来或者是特别担心观想得不对,或者是刻意的计数。我们不能不观想,也不能不计数,但是这些是如梦如幻的,就像看电视一样,我们不能陷入进去。

    为了减少我们的执着,我们在修持的过程中,要用相似的三轮体空去摄持,就像所有的烦恼,对治也好、遣除也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持空性。就像砍树一样,要从根砍起。

  3. 功德:

    如果世界观错误,永远得不到幸福。仅仅从理论上了解空性,也能从根本上动摇我们的世界观。“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 《中观四百论》圣天论师

  4. 结合:

    我们念佛、念咒的时候,观想、计数也非常重要,并不是因为有了“三轮体空”就放弃观想和计数,而是应该长期坚持空性的观想。

    所以,我们不能放弃计数,但也不能离开相似的三轮体空,空性、观想、计数,都要结合起来,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清明而专注的去观想,同时不断的提高智慧,不断的忏罪、集资,提高出离心和菩提心。

结行回向殊胜

两种回向

  1. 不正确的回向:

    1. 邪恶回向:回向给敌人,希望他受到灾难

    2. 低劣回向:都回向给我们自己的人天果报

  2. 正确的回向:

    1. 上等:三轮体空的回向(清净无缘)

    2. 中等:随学圣者的回向(空性摄持、且具信心)

    3. 下等:分别执着的回向(世俗菩提心摄持)

  3. 什么是回向?

    对善业功德有目的性的选择与投向。

回向的境界

安住在:回向的自己、回向的对境、回向的功德,这三轮都是无生、无住、无灭的,这样的一个境界中。

回向的对境

  1. 所有的众生都能成就无上菩提。包括了凡夫众生和佛菩萨

  2. 教法(三藏:经、律、论)和证法(三学:戒、定、慧)长久住世:多去闻思、多去修持寂止和胜观。佛法住世5000年,我们把功德回向,让佛法长久住世。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3. 具德的上师,希望能够生生世世能够慈悲的摄受

  4. 窍诀:也可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怎样回向,我也学习他们那样去回向。(如果不知如何恰当的回向)

  5. “回向圣者长久住世、广利有情;回向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 《佛子行广释》

行持三殊胜之际

  1. 在家人,没有很多时间闭关,所以:

    • 座上修持的时候要认认真真的思维、观修,且不离空性。

    • 座下平时做任何善法:供水、供灯、念咒,都需要三殊胜摄持。这样所积累的资粮有助于修持前行的每一个主题。

  2. 如果做任何善事都不离“三殊胜”,那么将会不断累积丰厚的功德与资粮,一切都相应于解脱道。

  3. 如果离开了三殊胜任何深广的行持,都之能沦为世间法。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