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讲:思维解脱的利益

思考题

  1. 核心提示:

    1. 了知三种菩提果位的利益并以之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2. 解脱就是以智慧拔除轮回的根。

    3. 修订幸福观,确定相应的生活方式。

1. 声闻和缘觉修行所得的是哪四种果位?

  1. 须陀洹果:三界无明中的见惑断尽的果位。也称入流、预流、逆流。

  2. 斯陀含果:断欲界九地思惑(修惑)中前六种的果位,剩下后三种。也称:一来果。

  3. 阿那含果:断尽思惑的后三种残余,不再流转到欲界的果位。也称:不来、不还。

  4. 阿罗汉果:一切思惑断尽,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也称杀贼、应供、不生。

  5. 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

2. 大乘菩萨修行获得的果位是什么?修行大乘密宗金刚乘所获得的果位是什么?

  1. 大乘远道因相乘:三身五智。

  2. 大乘今道金刚乘:金刚持果位。

  3. 捷径光明大圆满:虹光身成就。

  4. 【提问】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

3. 以上三种菩提果位相同处与不同处是什么?

  1. 相同之处:“无论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中任何一种果位,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已经脱离了轮回痛苦的狭道,我真是喜不自禁。” —— 《前行引导文》

  2. 不同之处:不管哪一种菩提都是解脱,只不过这里分两种:暂时的和究竟的解脱。暂时的解脱就是声闻和缘觉。究竟的解脱是依菩萨道而成就佛果位。

    1. 为什么是暂时的呢?因为它相当于到达彼岸前,中间休息的一个海岛。声闻解脱以戒律为行为,以无我空性为见解的核心,通过这样的观修,证悟了人无我,去掉了人我执、烦恼障之后,可断尽三界烦恼,不会再在三界中投生,这就是声闻和缘觉菩提。

    2. 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比较起来,缘觉阿罗汉的证悟要深一点,他证悟的法无我空性要稍微多一点,积累资粮的时间要更长,要100个劫,可以证悟缘觉阿罗汉。

    3. 大菩提果、佛果,为什么要三无数劫,因为它的果是更大更殊胜的。你要承办一个小果不需要很多因素,随随便便就成就了。你要做顿饭给自己吃,那就很简单。一点点米,一点点菜,自己就吃饱了。但是要办一个千人的大宴席,必须要提前很多天做准备,场地、采购,很多因素都需要考虑,时间肯定就要长了。因素多了,时间就长,他所能承办的场面也不一样。他的果和一个人一两碟小菜在吃,完全不一样了。

      1.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2. 實語者佛言,一切諸畏懼,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 有情獄兵器,施設何人意?誰製燒鐵地?妖怖從何出? 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3.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4. 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

      5. 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内心散乱者,如处惑牙中

      6. 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故应舍世间,尽弃诸俗虑

      7.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8.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4. “百日修心”里,实修“思维解脱利益”的必要性、方法和成效是什么?

  1. 必要性:

    1. 连接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内前行的桥梁纽带。

    2. 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转心向法趣入解脱道才是真正的出离心。

    3. 经过仔细的思维,确定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以及确定应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2. 方法:

    1. 思维一天。念诵仪轨,至“思维轮回诸苦”,念诵《前行》“多成就者智者所摄受,依照上师言教而修行,解脱胜道无误示于众,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2. 念完以后开始仔细思维解脱的功德和利益。(三分之二的时间)

      1. 认清现实状况:轮回。

      2. 寻找出路:解脱。

      3. 三菩提果的殊胜:不会被痛苦和烦恼困扰。

      4. 决定实行:确定解脱轮回是终极目标。

    3. 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修皈依和修大礼拜。

  3. 成效:

    1. 了知自己在轮回中的痛苦,了知解脱的功德利益,从而生起出离心,生起希求达到解脱证悟的强烈心愿。

5. 平心而论,我们在轮回中的生活幸福快乐吗?今后的生存目标当作何选择?

笔记

  1. “多成就者智者所摄受,依照上师言教而修行,解脱胜道无误示于众,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我的上师最早依止了上师,然后依教奉行获得解脱,再把解脱道开演给众生。这里面依止上师、依教奉行、获得解脱和利益众生四个方面都有了。具有这些条件的上师,当然值得我敬礼。

  2. 什么是解脱?

    1. 所谓的解脱就是指脱离轮回这个大苦海,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其中任意一种果位。

    2. 不论是善趣还是恶趣都是轮回,都无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如果我们只是修有漏的善法,善业也是苦因。

    3. 有漏的善业,是否能成为解脱之因,要依靠发心:修善法的时候,是以什么心态来摄持的,这个太重要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修善法本身还不是关键因素,修善法的心才是。到底以什么样的意乐来修善法是很重要的,它是前导,是核心。如果用出离心来修善法,就成为解脱道。如果用菩提心来修善法,就成为大乘道。如果以空性来摄持就成为极速相应于实相的清净道。但是如果以世间八法或者为了战胜别人来修,那就不是解脱道。

  3. 不管哪一种菩提都是解脱,只不过这里分两种:暂时的和究竟的解脱。暂时的解脱就是声闻和缘觉。究竟的解脱是依菩萨道而成就佛果位。

  4. 《前行》科判:丁二(解脱之分类)分二:一、能获解脱果位之因;二、三菩提之果。

    1. 从人身难得开始,以四种厌世心的修法调顺自相续,然后再从一切圣道的基石皈依开始,直到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每一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前面已经讲述了,后面还要讲,这就是解脱之因。

    2. 无论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中任何一种果位,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已经脱离了轮回痛苦的狭道,我真是喜不自禁。尤其是如今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理所应当唯一希求圆满菩提,精进奉行十善、修四无量、六度、四静虑、四无色、二止观等一切法门,并以加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三殊胜摄持而实地修行。

  5. 出离心的重要性:

    1. 如果没有出离心,也许这个有情在这一世当人的时候,烦恼、执著少一点,但只是暂时现象而已。只不过是在这一世中,可能追求的不是大鱼大肉,是山里面寂静的隐居生活是比较清高典雅的生活方式。从显现上可能会有高雅与否的差别,但本质上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把那些隐藏起来而已。这一世中,你可能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但是因为内心的习气没有调伏的缘故,以后还会从头再来。通过调伏自相续,从内心知道所有轮回中的起心动念,只要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产生什么样的心(如前所述,你这高雅的心喜欢艺术,古琴、古筝、书法,或别的看起来典雅的事情),其实都是相应于轮回道的。和其它的比较起来可能高雅一点,但是跟解脱道比较起来还是轮回道。所以整个轮回中的思想和行为,在修解脱道时必须要知道,这一切没有用,这对解脱来讲没有什么意义。真正地把在轮回中耽著的、无论典雅还是不典雅的,全部要处理出来这就是调伏自相续,就是第一步。

  6. 出离心与生活圆融:

    1. 虽然我们说见解和行为上要彻底和轮回说再见,不能够方方面面和轮回相应,但现在毕竟是在轮回中,有些事情还脱不开必须要做,但是做的时候,要以佛法来引导。其实还是缓步地以轮回做素材,来颠覆轮回中的习气和思想。并不是说不颠覆了,其实还是颠覆的,解脱道的原理和轮回是完全没办法相应的。

  7. 法与根基相应:

    1. 上师诸佛不可能保留一个近道不说,故意让你去绕,绕得差不多了再回来磕头求他。上师的悲心早就圆满了,不可能明明有解脱道不讲。只能说明你还没到那个程度,提前告诉你了对你没有利益。依止上师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依教奉行,舍弃自己的自在,依靠上师的教言而转。

    2.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 《入行论》

    3.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 《入行论》

  8. 找到了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真是喜不自禁

    1. 无始的轮回,时间长到没法衡量。可以说每一世都在努力,但这么多的努力全部白费了。

    2. 现在终于找到可以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3. 修学加行花三五年时间,觉得很长。而实际上,这一点都不长,而且这个时间一定可以花,为什么?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这儿,其它没有。如果错过,想要用世间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像以前的经验一样注定要失败,没有成功的时候。

    4. 真高兴是既然这么好,一定要马上去做,想办法圆满它的因缘,一定要具足它的资粮。

  9. 并以加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三殊胜摄持而实地修行

    1.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 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 《入中论》

    2. “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 —— 《入中论》

    3. 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是找不到的。推荐《入行论》。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