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
    • 【共修提问】
    • 第一百零一讲:上师瑜伽(十一)
    • 第一百讲:上师瑜伽(十)
    • 第九十九讲:上师瑜伽(十)
    • 第九十八讲:上师瑜伽(九)
    • 第九十七讲:上师瑜伽(八)
    • 第九十六讲:上师瑜伽(七)
    • 第九十五讲:上师瑜伽(六)
    • 第九十四讲:上师瑜伽(五)
    • 第九十三讲:上师瑜伽(四)
    • 第九十二讲:上师瑜伽(三)
    • 第九十一讲:上师瑜伽(二)
    • 第九十讲:上师瑜伽(一)
    • 第八十九讲:古萨里修法(四)
    • 第八十八讲:古萨里修法(三)
    • 第八十七讲:古萨里修法(二)
    • 第八十六讲:古萨里修法(一)
    • 第八十五讲:古萨里修法简介
    • 第七十二讲:观修金刚萨埵 —— 意义与重要性
    • 第七十一讲:观修金刚萨埵 —— 实修步骤、意义与重要性
    • 第七十讲:行菩提心的学处(4)智慧度
    • 第六十九讲:行菩提心的学处(3)精进度、静虑度
    • 第六十八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2)持戒度、安忍度
    • 第六十七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1)布施度
    • 第六十六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5)自轻他重
    • 第六十五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4)自他相换
    • 第六十四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3)自他平等
    • 第六十三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2)菩提心的本体和分类
    • 第六十二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1)四无量心
    • 第六十一讲:菩提心的核心
    • 第六十讲:发菩提心
    • 第五十九讲:皈依的修法
    • 第五十八讲:胜义皈依
    • 第五十七讲:密皈依
    • 第五十六讲:内皈依
    • 第五十五讲:外皈依
    • 第五十四讲:皈依的学处
    • 第五十三讲:究竟的护佑 —— 皈依
    • 第五十二讲:仪轨略释
    • 第五十一讲:如何学习上师
    • 第五十讲:怎样依止上师
    • 第四十九讲:如法观察上师的资格
    • 第四十八讲:思维“追随上师的必要”
    • 第四十七讲:思维解脱的利益
    • 第四十六讲:思维天道之苦和轮回的本质
    • 第四十五讲:思维四支分苦和非天之苦
    • 第四十四讲:思维生、老、病、死苦
    • 第四十三讲:思维人道三大根本苦
    • 第四十二讲:思维旁生的状况
    • 第四十一讲:思维隐住饿鬼和空游饿鬼的状况
    • 第四十讲:思维近边狱和孤独狱的状况
    • 第三十九讲:思维八种寒冰地狱的状况
    • 第三十八讲:思维八种炽热地狱的状况
    • 第三十七讲:思维六道轮回总体的痛苦
    • 第三十六讲:痛苦 —— 思维轮回诸苦
    • 第三十五讲:思维一切业的自性
    • 第三十四讲:思维应行的十种善业
    • 第三十三讲:思维应断除用意念所造的贪欲、嗔恚、邪见三项恶业
    • 第三十二讲:思维应断除用口所造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项恶业
    • 第三十一讲:思维应断除用身体所造的杀、盗、淫三项恶业(盗、淫)
    • 第三十讲:思维应断除用身体所造的杀、盗、淫三项恶业(杀)
    • 第二十九讲:果报的类别
    • 第二十八讲:业力 —— 思维因果不虚
    • 第二十七讲: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第二十六讲: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第二十五讲:思维死期无定而修无常
    • 第二十四讲: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 第二十三讲:思维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 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 第二十二讲: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 第二十一讲: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 第二十讲:仪轨略释
    • 第十九讲:总说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
    • 第十八讲:断缘心识八无暇
    • 第十七讲:骤缘八无暇
    • 第十六讲:以数量差别和比喻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 第十五讲:以因缘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 第十四讲:祈祷上师
    • 第十三讲:五他圆满
    • 第十二讲:五自圆满
    • 第十一讲:思维八有暇
    • 第十讲:思维八有暇
    • 第九讲:共同前行修持的目的
    • 第八讲:启请呼唤上师
    • 第七讲
    • 第六讲
    • 第五讲
    • 第四讲
    • 第三讲
  • 实修教言
    • 金刚精要悦耳宝藏论 —— 直断(密)
    • 大圆满简明窍诀
    • 指认心性之教言
    • 彻却关要
    • 宗萨仁波切禅修问答
    • 龙钦巴尊者教言
    • 普巴扎西仁波切:祖师法会开示(内、外、密的上师)
    • 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
    • “彻却”与大圆满心部的“四瑜伽”
    • 十个“怎么办?”
  • བདུད་རྩིའི་པདྨོ། Lotus of Ambrosia
  • བསམ་དོན་ཀུན་འགྲུབ། Fulfilling All Wishes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24 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 笔记
  • 生际必死
  • 积际必尽
  • 合久必分
  • 堆际必倒
  • 高际必堕

Was this helpful?

  1.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

第二十四讲: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Previous第二十五讲:思维死期无定而修无常Next第二十三讲:思维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 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24 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1. 万法无常难以确定,但有五项能够确定的事实是什么?

    1. 生际必死:凡是有生,就一定会有灭。

    2. 积际必尽:积累的财富,总有散尽的那一天。

    3. 合久比分: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终有离散的一天。

    4. 堆际必倒:堆砌的事物、建筑,终有倒塌的一天。

    5. 高际必堕:权力地位再高,也总有下堕的一天。

  2. 人人都会死亡这事公平吗?

    1. 人人都会死亡是非常公平的事情。

    2. 每个人死亡的方式不一样。

    3. 每个人死亡去向的地方也不一样。

    4. 但是不能因为公平,就认为,大家都会死,大家都在忙世间法,我怕什么?

    5. 因为死的时候,痛苦,他人丝毫也替代不了。

  3. 想方设法地积累更多的财富,会使我们更幸福更快乐吗?

    1. 财富受用,外界对感官的刺激,确实可以使我们快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外界的财富受用,是快乐的源泉。

    2. 真正的快乐源泉,是源自我们内心。

    3. 但是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1. 害怕失去

      2. 希望更多

    4. 由于死亡是一定会到来的,而这些财富最终无法带走一丝一毫。

    5. 临终的时候,这些财富也无法为我们减轻痛苦,或者使我们脱离轮回。

    6. 内心没有解脱,无法真正的享用外在的财富和受用,只会由于执着,被外界的财富和受用所奴役。

  4. 合久必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 凡是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就必定有聚有散。

  5. 所谓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为什么难以为继?

    1. 人生总有起伏的变化。

    2. 优越感是傲慢的烦恼。

    3. 出世间的境界,与优越感是对立的。

    4. 世间的优越感:

      1. 成因难以维持:高强度的学习、工作随着年龄的增加,无法保持;外在世界瞬息万变,无法恒久把握变化。

      2. 结果难以预测:今天工作很好,不代表明天的问题你能够解决,因为是无法预测的。

笔记

如何理解“无常转为道用”?

因缘和合的东西,没有一个是不变的。凡是有变化,就是无常的。

如果不学佛的人,他认为学佛与自己无关,你准备如何劝他“为死亡做准备”?

不学佛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慈悲、智慧、力量,去种善因。

每个人都有心识,心识的本质就是如来藏,也是慈悲、智慧、力量的结合。

认出如来藏,就开悟;如果继续修持,就能成佛。

人身苦短,既然早晚都要死,为什么不能好好享受人生呢?

为了死的时候做一个准备。

死亡的时候,什么是有帮助的?什么是没有帮助的?

什么能够让你更好的走到来生?生前种下的因是跟着你走的,这个业是跟着你走的。

怎样种善因?闻思修持。

筹备“思维无常”。

因为无常,而生起出离心、精进修行。

虽然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死”,但当死亡发生的时候,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个现实,这是为什么?

死亡随时可以到来,没有办法做准备

死亡来的时候,谁也阻挡不了

自己死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总有一种盲目的自信——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会死,导致常见,障碍修行

拖延和懒惰,就算我们学习佛法的知识再多,但是如果没有实地修持

生际必死

  1. 【思维】七十亿人,每一秒钟死两到三个人

  2. 【思维】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有死的可能

  3. 【思维】反观自心,自己是否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会死,会活很久?

  4. 【思维】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错误的幸福观:

    1. 潜意识里的常见导致我们错误的相法:认为我们不会死,或者,我们有大把的世间

    2. 世间欲望膨胀

    3. 出世间懈怠懒惰

    4. 知识不实修,无法调伏内心 —— 很多的道理我懂,但是面对真正的问题,我们却无法去面对

    5. “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 —— 无垢光《精要明镜》

    6. 闻思修是同时进行的:

      1. “通过闻,我思与修;通过思,我闻与修;通过修,我闻与思。结合所有这些修持为一,我知道如何以法入道,我是离于成见的噶当巴,我理解事物仅仅是显现,就像一个演员有许多面具去表现所有精华,这就是噶当巴的传承。” —— 仲敦巴尊者

  5. 【思维】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会死,我怕什么?

    1. 如果国王只对某一个人征税,这个人就会觉得不公平而不高兴;但当国王向所有人征税,那么这个人就会开开心心去缴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论语》

    2. 对治:死的时候承受的痛苦,只有你一个人承受,别人死不死跟你没有关系。就好比,牢房里的死囚再多,也无法减少每个人死亡时候的痛苦。

积际必尽

  1. 如果没有用菩提心摄持,或者用回向印持,我们所积累的功德也会丧失。

  2. 【思维】为什么我们要累积很多的财富?

    1. 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我,我们为了让它有安全感,我们不得不扩大

    2. 自己没有钱就觉得不安全,有钱了就觉得有安全感,这是由于我执导致的

    3. 不停的购买衣服,即便穿不完依然不停的买,穿的衣服实际上不是为自己穿的,而是给别人看的

    4. “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 《入行论》

  3. 【思维】不能走极端,在合理范围内谋求生活的保障。

  4. 【思维】工作只是谋生的方法,不是我们生存的目标

    1. 金钱、权利是生命成功于否的象征,你怎么看?内心自在是最好的幸福,你怎么看“内心自在”?

  5. 【思维】如果把工作的精力拿去修行,也许早已证悟

  6. 【思维】人生已经很痛苦了,我为什么不去享受一下呢?

    1. 可以享受一下

    2. 但最悲哀的一点在与,这些外物并没有真正的愉悦过你,你即便因有尽有,但你的内心一直处在“担忧失去”和“希望更多”的两种烦恼当中。

      1. “历尽聚守苦,方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 《入行论》

    3. 内心没有达到自在,即使获得了很多受用,也没法真正的去享用,相反,自己成为外在物质的奴仆。

    4. 受用越多,自己越容易被受用所控制,而不懂如何善巧的运用自己的受用

      1. “一个人,他拥有多少财产,就会有与之同等的痛苦。例如,拥有一匹马的主人也会担心它被敌抢走、被贼偷走、草料不足等等而整天顾虑重重,虽然只有一匹马,却给自己增添了许许多多的苦恼。同样拥有一只羊也会有一只羊的苦楚,甚至仅仅有一条茶叶也必定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如云:“若无财产远离敌。”假设一个人清贫如洗,那么他绝不会有仇敌的骚扰,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所以,我们一定要追随往昔出世的诸佛、圣者前辈的足迹,根除对财产受用的贪执,像鸟雀寻找当天食物一样无牵无挂地唯一修持正法。” ——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合久必分

  1. 任何因缘和合的事物,一切有为法注定有聚有散。

  2. 一个缘起物,依赖于另一个缘起物,是靠不住的。有聚合,就有离散。

    1. 精神也好

    2. 物质也好

  3. 【思维】由于合久必分,我们会变得不那么自私,我们会多从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对家庭和睦有很大的帮助。

堆际必倒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相对高和低的时候。

须弥山也会倒下来。

高际必堕

成功的人士,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建筑。

121KB
24.pdf
pdf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