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
    • 【共修提问】
    • 第一百零一讲:上师瑜伽(十一)
    • 第一百讲:上师瑜伽(十)
    • 第九十九讲:上师瑜伽(十)
    • 第九十八讲:上师瑜伽(九)
    • 第九十七讲:上师瑜伽(八)
    • 第九十六讲:上师瑜伽(七)
    • 第九十五讲:上师瑜伽(六)
    • 第九十四讲:上师瑜伽(五)
    • 第九十三讲:上师瑜伽(四)
    • 第九十二讲:上师瑜伽(三)
    • 第九十一讲:上师瑜伽(二)
    • 第九十讲:上师瑜伽(一)
    • 第八十九讲:古萨里修法(四)
    • 第八十八讲:古萨里修法(三)
    • 第八十七讲:古萨里修法(二)
    • 第八十六讲:古萨里修法(一)
    • 第八十五讲:古萨里修法简介
    • 第七十二讲:观修金刚萨埵 —— 意义与重要性
    • 第七十一讲:观修金刚萨埵 —— 实修步骤、意义与重要性
    • 第七十讲:行菩提心的学处(4)智慧度
    • 第六十九讲:行菩提心的学处(3)精进度、静虑度
    • 第六十八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2)持戒度、安忍度
    • 第六十七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1)布施度
    • 第六十六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5)自轻他重
    • 第六十五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4)自他相换
    • 第六十四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3)自他平等
    • 第六十三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2)菩提心的本体和分类
    • 第六十二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1)四无量心
    • 第六十一讲:菩提心的核心
    • 第六十讲:发菩提心
    • 第五十九讲:皈依的修法
    • 第五十八讲:胜义皈依
    • 第五十七讲:密皈依
    • 第五十六讲:内皈依
    • 第五十五讲:外皈依
    • 第五十四讲:皈依的学处
    • 第五十三讲:究竟的护佑 —— 皈依
    • 第五十二讲:仪轨略释
    • 第五十一讲:如何学习上师
    • 第五十讲:怎样依止上师
    • 第四十九讲:如法观察上师的资格
    • 第四十八讲:思维“追随上师的必要”
    • 第四十七讲:思维解脱的利益
    • 第四十六讲:思维天道之苦和轮回的本质
    • 第四十五讲:思维四支分苦和非天之苦
    • 第四十四讲:思维生、老、病、死苦
    • 第四十三讲:思维人道三大根本苦
    • 第四十二讲:思维旁生的状况
    • 第四十一讲:思维隐住饿鬼和空游饿鬼的状况
    • 第四十讲:思维近边狱和孤独狱的状况
    • 第三十九讲:思维八种寒冰地狱的状况
    • 第三十八讲:思维八种炽热地狱的状况
    • 第三十七讲:思维六道轮回总体的痛苦
    • 第三十六讲:痛苦 —— 思维轮回诸苦
    • 第三十五讲:思维一切业的自性
    • 第三十四讲:思维应行的十种善业
    • 第三十三讲:思维应断除用意念所造的贪欲、嗔恚、邪见三项恶业
    • 第三十二讲:思维应断除用口所造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项恶业
    • 第三十一讲:思维应断除用身体所造的杀、盗、淫三项恶业(盗、淫)
    • 第三十讲:思维应断除用身体所造的杀、盗、淫三项恶业(杀)
    • 第二十九讲:果报的类别
    • 第二十八讲:业力 —— 思维因果不虚
    • 第二十七讲: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第二十六讲: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第二十五讲:思维死期无定而修无常
    • 第二十四讲: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 第二十三讲:思维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 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 第二十二讲: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 第二十一讲: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 第二十讲:仪轨略释
    • 第十九讲:总说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
    • 第十八讲:断缘心识八无暇
    • 第十七讲:骤缘八无暇
    • 第十六讲:以数量差别和比喻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 第十五讲:以因缘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 第十四讲:祈祷上师
    • 第十三讲:五他圆满
    • 第十二讲:五自圆满
    • 第十一讲:思维八有暇
    • 第十讲:思维八有暇
    • 第九讲:共同前行修持的目的
    • 第八讲:启请呼唤上师
    • 第七讲
    • 第六讲
    • 第五讲
    • 第四讲
    • 第三讲
  • 实修教言
    • 金刚精要悦耳宝藏论 —— 直断(密)
    • 大圆满简明窍诀
    • 指认心性之教言
    • 彻却关要
    • 宗萨仁波切禅修问答
    • 龙钦巴尊者教言
    • 普巴扎西仁波切:祖师法会开示(内、外、密的上师)
    • 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
    • “彻却”与大圆满心部的“四瑜伽”
    • 十个“怎么办?”
  • བདུད་རྩིའི་པདྨོ། Lotus of Ambrosia
  • བསམ་དོན་ཀུན་འགྲུབ། Fulfilling All Wishes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1. 思维无常最核心的作用是什么?
  • 1.2 关于无常,古人怎么修持的?现在人应该怎么修持?
  • 1.3 关于无常,具体修持流程和方法?
  • 2. 我们从几个角度去思维以清晰认识无常?
  • 3. 仅把无常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有用吗?(连不学佛的人都之道无常,为什么精进修行的人还这么少呢?)
  • 4. 为什么不深解无常会虚耗暇满人身?
  • 5. 按百日修心,无常的观修是不是用十一天就够了?

Was this helpful?

  1.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

第十九讲:总说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

1. 思维无常最核心的作用是什么?

  1. 什么是无常?世间万事万物都要依赖种种因缘和合而成。认出这个真相,激发出离心。

    1. 万物没有注定的,没有确定,一切都是刹那变化。世间万事万物都要依赖因缘和合而成。不是实有存在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2. 如:建筑物、汽车。

    3. 身体,水大、土大、风大、火大。

    4. 为什么“因缘和合”就是不定的,就是无常的?

      1. 一刹那也不停留,时时刻刻都在生灭

    5. 不去认出无常,怎么样会给我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

    6. 流淌的河水。

    7. 万物都是刹那变化的,我们要寻找永久不变的快乐。

    8. 永恒不变的快乐是超越因缘和合,所以它永恒不变。

  2. 除了佛法之外,一切都是无济于事。

    1. “临终的时候只有佛法有助益”

    2. 必定会死:只要有出生,就一定会死去。

    3. 死的时候,金钱、军队、亲友都帮不到我们

    4. 佛法讲的是慈悲、智慧、力量。内心充满了慈悲、智慧和力量,就不会种下不好的因。

    5. 佛法讲的是因果,自己种下什么因,投生的时候就要接受果报。

    6. 为什么死亡的时候除了佛法之外,别的都帮不上忙?(佛法是怎么在临终的时候帮助我们的?)

      1. 取舍因果

      2. 从增上生到决定胜,人天福报

    7. “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 《入行论》

  3. 思维无常能激发修行的精进心。

    1. 每天要拿出时间来闻思修持。

    2. 增加了智慧、慈悲、力量,最终目标是了脱生死,但是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运用智慧去面对。

1.2 关于无常,古人怎么修持的?现在人应该怎么修持?

1.3 关于无常,具体修持流程和方法?

2. 我们从几个角度去思维以清晰认识无常?

  1. 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外在的器物,没有一直存留的。地球也有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

  2. 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天上、地上、海里的一切众生,都会死亡。

  3. 思维高僧大德而修无常:高僧大德都纷纷离世(不一定是生死,因为莲师没有“死”),只剩一些事迹、故事。

  4. 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国王、皇帝曾经显赫一时,但终究只剩故事、传奇。

  5. 思维各种比喻而修无常:各种的喻义

  6. 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死的因缘很多(生缘可以转为死缘)

  7. 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因为无常)很迫切的闻思修持

3. 仅把无常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有用吗?(连不学佛的人都之道无常,为什么精进修行的人还这么少呢?)

  1. 没有用。因为即使通过听闻正法,了解无常的观念,但是还是容易被常见和世间八法所迷惑。

  2. 世间人认为“无常”就是发生了坏事,比如死亡、坏损、破败。然而,从学佛以后,我们了知,“无常”的概念其实非常广泛,好的事情也是无常也是无常,因缘瞬间变化也是无常,刹那生灭也是无常。所以,世间人会抵触无常,会执着常见(恒常的快乐)。

4. 为什么不深解无常会虚耗暇满人身?

  1. 容易被常见所迷惑,从而希求名闻利养,而将闻思修的功德转为低劣的世间法。

    1. 虽然听到正法,但是依然被常见所迷惑。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世间的欲望,于是修任何法都成为世间法:健康长寿、名气远扬、财富。

  2. 思维无常有哪些功德?修持无常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1. 功德:

      1. “我之眷属中,有如妙瓶者,于如是百人,供斋与供物,不如一刹那,忆念有为法,为无常殊胜。” —— 《毗奈耶经》

      2. “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

      3. “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而且在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 —— 《前行引导文 · 博多瓦格西》

      4. “曾经有一位居士请教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那么修什么法最为重要呢?”格西答道:“如果想专心修行一法,无常法最为重要。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可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趋入涅槃圣道的助伴。又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定解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博朵瓦格西是旧噶当派最著名的一位大成就者,其一生中主要修的是无常法。” —— 《前行引导文》

    2. 作用(和过患):

      1. 趋入佛法的正因

      2. 促生精进的善缘

      3. 趋入证悟的助伴

      4. 鞭策自己,断除懈怠、懒惰、懒散。

      5. 精修解脱之道。

      6. 断除常见和断见。为什么我们会迷恋今生?为什么我们耽着物质的快乐?因为我们的见地有问题,我们认为快乐是外在产生的。

      7. 不断除希求世间的利益,就无法获得出世间的利益。

      8. 如果没有经过对诸法无常的细致思维,从早到晚都在散漫放逸中混日子。

      9. 没有办法趋入解脱道,都只能获得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事业等世间善报。

  3. “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最可怕的是自己没有想到自己也是要走的。”

    1. 教证: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 《入行论》根源是常见。

    2. 公案:

      藏地故事:有个人修单坚护法神,结果真的修成了,已经达到人与人交谈般的境界。那个修行人对护法神说:“我要接近死的时候,请给我表示一下。”护法神应允了。有一次,单坚护法神对他说:“山那边死了一个男人,是如何如何死的。”他说:“噢,死了是吧?”没有在意。第二次护法神又说:“山下死了一个妇女,是如何如何死的。”那个修行人还是没在意。过了不久,护法神对他说:“你的寿命已尽,马上要死了。”那个修行人开始抱怨:“不是早跟你说过吗?怎么不提前给我表示一下?”护法神说:“我早已表示过了——山那边的男人死了,给你说过;山下的女人死了,也给你说过。当时你只要求‘表示’一下,并没有说要明示。” 我们有些人平常看到尸体,觉得无所谓;听到别人死了,也没什么感觉。但实际上,不管是人也好、动物也好,任何众生的死,都在给我们发信号:“要注意了,你的生命也会这样!”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上师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眼见众多流转中阴身,自己决定不可常住世。”谁都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所以不要再拖了,应该赶快修行!

5. 按百日修心,无常的观修是不是用十一天就够了?

  1. 不是。修持无常要伴随着从趋入佛道,直至成佛:趋入佛法的正因、促生精进的善缘、趋入证悟的助伴。

具缘瑜珈士请谛听:

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乐为妙。 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 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 无论如何,若未脱离无益之思绪,纵能自在三界,仍不可心生满足。 若不作死时不定之准备,临终之时则不成必要之大义。 未修习自过自调伏而观无边净相,以贪嗔之发心,故不入大乘法门。 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作过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

—— 无垢光尊者《精要明镜》

Previous第二十讲:仪轨略释Next第十八讲:断缘心识八无暇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