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讲:怎样依止上师
思考题
1. 确定依止一位具德上师之后,为什么不能再以怀疑的心态观察他?
因为弟子还是凡夫,看不到上师的密意;各人的根器也不同,即使面对佛陀也会看到很多缺点。
为了证得解脱,应当抛弃内心的傲慢。“傲慢的山顶留不住功德之水”。
“理性又不失感性地追随上师”。【提问】这里“理性”和“感性”怎么理解?
2. 为什么不但要求上师具格,更要求弟子合格?
成就佛果,是师徒相应的互动结果,对师徒双方的各种要求、条件是对等的。
遇到具德的上师,自己又是合格的弟子,才能接受教法并获得真实的法义。
以“大鹏鸟的两个翅膀”作比喻。
“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 《功德藏》
“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 《功德藏》
“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 《功德藏》
3. 一位能寻找到具德上师缺点的弟子,是不是很高明?
并不高明。
反而会使自己的信心退失,自己没有信心,就无法获得上师的加持。于是,自己虽本具如来藏,但佛性无法显发,无法获得究竟的安乐。
世间很多的事情,没有上师的加持,也很难成功。
等流果会导致自己生生世世遇不到具德上师,相反会遇到骗子和邪师。
4. 一位合格的弟子要以哪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三喜依止)
上等的承侍。精进实修上师所传的正法,用生命去体验教法的精髓并证悟。
如果能够精进地修行,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苦行修行正法,真实地依教奉行,是上师最高兴最欢喜的。法是直接调伏众生的,而我们现在能够修法,通过法来调伏,因为离解脱道最近的就是法。这就是为什么上师欢喜法供养的原理。
中等的承侍。用身语意虔诚的服侍上师,为上师的利生事业服务。
弟子如果能以身语承侍,他们内心中的福德会增上,傲慢、我执等很多习气通过做事的方式会遣除,相续慢慢成熟。上师很高兴见到这种情况,他很乐意看到弟子通过身语承侍的发心方式,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调伏问题。
下等的承侍。向上师行物质供养,慷慨的供养饮食、财物、受用等等。
因为上师要调伏你,上师可以把你的钱财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上师有菩提心,并且事业也很大,如果你的钱自己处理,很可能会乱花乱用,或者对培养解脱的善根没有什么作用。而你供养之后,上师可以把这些钱拿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作为功德主你一定会得到很多的利益。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玄月,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 《佛子行》
5. 依止上师的不良心态和行为主要有哪些?会导致什么结果?
违背上师的意愿,破坏师徒之间的三昧耶。今生多灾多难,来世下地狱。
诋毁上师。等于诋毁一切佛。堕入恶趣。
对上师动怒。一切善行全部摧毁,数劫堕入地狱。
寻找上师的缺点。退失信心,毁掉加持的源泉,毁掉自己的一切安乐,生生世世遇不到具德上师,经常遇到邪师和骗子。
【提问】有哪些应取之行为?
笔记
1. “依法不依人”
亲近上师讲的法要是最主要的。否则亲近了上师,不听法不修法,从“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来看,只有依法而解脱,不是依人而解脱。佛陀出世也是讲法,不是天天跟着佛陀就可以解脱了。佛陀那么大的功德,那么殊胜的证悟和遍知的智慧,他也没办法在不修法的情况下,天天给人摸顶就可以证悟的,这绝对不可能。
上师变成了算命先生。上师在世间最关键的也是讲法,告诉我们取舍之道,而不是其他的如打卦,用神通观察、遣除违缘这些。违缘也永远应该是遣除修道上的,而不是世间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当然有时也可以,但是永远不能作为主要的内容,永远应该排在学法、修法之后。这就是依止。
【提问】你有没有类似“我都已经学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没有感应?”这种问题?你是怎么应对的?是换一个上师?还是换一个法门?还是换一个道场?
世间中很严重的病,几服药都不起作用的。医生要慢慢一点一点地把你的病去掉,把你身体的机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看病就是这样的。更何况我们学习佛法,这么长时间的病,在短短几年当中,基本上都是属于预备位,或者说是处于准备阶段。对于医生的很多要求,没有不折不扣地执行。这种情况之下,想很快痊愈很困难。
换一个法门。每个法门虽然入门的根基不尽相同,但是一些基本的要求都是需要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地,持戒、禅定,等等。如果缺少这些因素,而换一个法门,其实换了法门之后,又会遇到类似的瓶颈。
如米拉日巴尊者,修宁玛派大圆满,一直无法相应,而依止马尔巴上师之后,最终获得巨大成就;如阿秋喇嘛,修持觉囊派的法门,后转而修学宁玛派大圆满,弘法利生事业广大。这些公案的前提是米拉日巴尊者和阿秋喇嘛,在更换法门、上师之前,都是如理如法的依止。
换一个上师。上师了解弟子的根器,并且依照弟子的根器传讲相对应的佛法。换一个上师,无非就是换一个上师,重新给你宣讲三主要道。重新要你修出离心、菩提心,生起空性见地,持戒、修禅定,积累资粮。
换一个道场。每个道场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多了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和不顺心的事情。如果自己不知道观清净心,一直观察他人的过失,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如果自己认识到周边的是是非非都是自己心不清净导致的,从自己的内心进行调服才能解决问题。(索达吉堪布在讲《地藏经》的时候也有提到,有些人很聪明的,很善于发现别人的问题,这也是一种业力所致,主要是自己内心不清净。)
2. 弟子所“必备”的条件
“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 《功德藏》
“必备”:如果具备了作为弟子所要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依止。如果没有就必须去创造因缘,让自己变成那样。
“唯以敬信得解脱。”:这样的人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必将获得解脱。
精进大铠: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
精进:“进即喜于善”。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
精进的违品:“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
善知识的意愿:弟子能获得究竟的解脱。
智慧极坚:心情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违缘而改变;
智慧很坚固,表现在心情非常稳定,很稳重。不管出现什么自身的、外境的违缘,都不会改变。
稳重:“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 《二规教言论》
承侍上师:要有赴汤蹈火承侍上师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为上师办事;
有时初学的人比较容易冲动,觉得什么都可以,但越来越往后时因为亢奋期过了,一切趋于平淡。学佛“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太冲动了,最后的时候不要太冷漠了”。
坚持不懈的闻思修行。
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
“任何教授”:有些是符合佛经、论典的,有些不符合。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洛巴尊者。哪有上师让他的弟子去放冰雹的?因为我的施主来供养我,在路上有些打劫的,你去施一些咒术把这些打劫的收拾了。
“将自己置之度外”: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还有很多超越我们的境界、超越我们的分别念的。
3. 弟子所还要具备的其它条件
“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 《功德藏》
具大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
【思考】你有“视师如佛”吗?
对真佛的很多功德、条件要了知;
不是在自己修行好、顺缘好的时候把上师当成真佛,一旦心情不好了,遇到违缘了,马上就把上师从真佛的位置上拉下来,信心就没有了。
上师呵斥自己。
上师突然不理你的时候。
具大智慧: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不管上师示现什么行为你都能够完全接受,不需要压抑、强迫自己。而不是嘴上说“不能生邪见,不能生邪见”,但内心中邪见一直想冒头。
广闻博学: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
“读诵受持及演说”:吉藏大师有部《胜鬘宝窟》说道:“执文曰读。背文曰诵。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持闻叫“读”;背文叫 “诵”;刚开始的时候,领受在心,叫“受”;最终忆而不忘,记得清清楚楚的、不忘的话,叫做 “持”。 —— 《圣大解脱经讲记6》
具有悲心: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
敬护净戒: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
律仪:显宗的戒律。
三昧耶戒:密乘戒。
三门调柔:身语意寂静调柔。
身体也没有杀生、偷盗;语言方面也不说无关紧要或者造恶业的话;心也很调柔、寂静。像这样没有很粗猛的烦恼、大的恶行,就叫 “三门调柔”。
宽宏大量: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
不会因为上师、道友的一些行为,让自己好几天都不舒服。
慷慨大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
如果自己是有家庭的(指在世间中的时候),就要看情况。有一些人毫不吝啬地全部供养之后,家人可能起了反感,或是其它的妨碍,这也是违缘。我们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供养,冷静下来之后就开始后悔。凡夫人很容易生后悔心。只要生了后悔心,那么前面所做的功德就会因为后悔心而“全部失坏”。
具清净观: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
弟子内心中很清净,很少出现恶分别念。
具惭愧心: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我的这种恶行必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
“惭”是针对自己,做了恶业不好意思是惭;“愧”是愧对正士大德,觉得在上师面前有愧,或针对对境不好意思是愧;对三宝、佛像不好意思是愧。
4. 弟子要随时随地随顺上师心意,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范。
《功德藏》中说:“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制裁,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良马;
良马被驯服之后,不管主人怎么样鞭打,它都不会产生反抗,或对主人做出伤害的行为。
因为上师的指派等而来来往往也不厌其烦,犹如船筏;
“船筏”,不管船夫把船划过去、划过来多少次,他都是没有什么想法的。船筏来来去去也不会有什么厌烦。
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
“桥梁”指不管是好人、坏人,高官还是老百姓都可以走桥,桥自己没有分别念。
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
铁匠的砧板能够忍受一切,不管怎么敲打或者烧红的铁,它都能忍受。
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
奴仆就是没有尊严的。
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
扫帚是常接触地面的、最低的。我们也要断除傲慢、常处卑位。和道友相处、尤其是在和上师相处的时候要常处卑位。
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
因为有角的牦牛喜欢打架,角很长、很坚硬的那种牦牛特别容易傲慢,因为他可以经常战胜很多牦牛的挑战。但它的角断了怎么办?就没有底气了。其它牦牛都有角,但它的角是断的,就只好忍气吞声、舍弃傲慢了。
如果要真正地超越轮回,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调伏我执,所有的这些都要放弃。所以你依止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傲慢放下、一丁点都不能有。对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一丁点的傲慢都不能有,否则都没办法成为最殊胜的法器。
5. 依止上师之行仪。
《功德藏》中说:“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对于上师的眷属和金刚兄弟姐妹们也要同样的恭敬。《功德藏》中说:“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3. “如果上师没有许可,就是行善法也不能去做,如果上师有要求,则不管吉凶是非,都要做到” —— P226
公案:做护门班智达属于善行,但上师没有许可,就不应该去做。对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的过失也特别严重。
有一次,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你不要担任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的职务。”后来,那若巴去印度中部地区时,正巧遇到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圆寂了,没有其他人能够与外道辩论。该寺住持便请求他说:“无论如何请您做北门的护门班智达。”经过再三恳求之后,他担任了北门的护门职务。一次,他与外道辩论,接连几天也不能取胜,于是祈祷上师。一日他定睛一看:帝洛巴尊者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他说:“上师,您的悲心实在微弱,不早些降临。”上师说:“我不是说过不让你做护门班智达嘛,现在你将我观想在头顶上,以契克印指着外道进行辩论。”那若巴依照上师所说而行,结果大获全胜,一举击败外道的所有唇枪舌剑。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