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讲:发菩提心的具体实修引导(1)四无量心
思考题
1. 为什么要修四无量心?修四无量心有什么功德?
【提问】什么是四无量心?
慈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悲无量心: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喜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舍无量心: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提问】什么是“无量”?如果所缘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则所得的果无量,这才是直趋解脱的四无量心。例如:慈无量,对境是无限的众生,心是无限的慈爱。
菩提心是修习大乘法的标志,转劣为胜。不实修四无量心,无法生起愿菩提心,更不能成佛。
四无量心是断除自利、生起广大菩提心的方便。
成就四无量心的利益:
修持四无量心
暂时的利益
究竟利益
修慈心
令众人悦意
成就报身
修悲心
没有损害
成就法身
修喜心
没有嫉妒
成就化身
修舍心
获成就机缘自心成为法器
成就体性身
此外,可获色界禅定生处的清净功德,能投生为欲界的人、天之身去利乐有情。
2.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什么要先修舍心?
要修四无量心的人,如果一开始没有从舍无量修起,那么慈悲喜就不能成为无量。
按顺序应从慈心开始修,但如果没有先修成舍心,慈、悲、喜三无量心就会偏于喜爱的一方,达不到清净和无可限量。防止片面化,要从舍心开始修。
化怨为亲,是核心。发心是核心,因为四无量心是“愿”菩提心的前提。
平等:是指一切众生,对我们个人来讲是平等的,而并不是所有的众生是平等的。
【提问】为什么对仇敌嗔恨,对亲友贪爱,是没有经过深思的结果?
怨亲幻变不定。
怨亲的利益和损害,都具有两面性。
【提问】既然怨亲变幻不定,一切众生做过我们的父母,也做过我们的怨敌,为什么要思维一切众生做过自己的父母?既然舍心的核心是平等,为什么不思维一切众生,既不是自己的亲友,也不是自己的怨敌?
思维成亲友,有助于激发慈悲心。而思维怨敌,会激发嗔恨心。
慈悲心能成佛,嗔恨心不能成佛。
如果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则也是平等的去慈悲他们。并没有违背“舍心”的平等原则。
舍心所破的是“只愿意帮助亲友,而抛弃怨敌”的错误观念。
【提问】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心,也不生嗔心,保持一种平平淡淡的心态,这叫“愚舍”。
《心性休息》如果有些人自认为舍无量心修的很好,父母死了也没什么,怨敌死了也无所谓,这个不是境界高的表现。反而是内心像石头一样,对怨亲没有感觉。
《二规教言论》这种人属于无惭愧者。
3. 四无量心的每一个主题应怎样思维观修?
在座上修。具足前行、正行、结行而修。
如果想广修,就要修四无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设略修,就只修这独一无二的悲心。 —— 阿格旺波《前行备忘录》
悲心:
思维“七因果”的方法:知母、念恩、报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为菩提心,合称七因果。
从世间法的五个角度:赐予生命/赐予身体/赐予关爱/赐予财产/赐予教育
从出世间法的三个角度:值遇佛法/为善知识摄受/能修习正法,完全仰赖母亲赐予珍宝人身之因缘。
思维“被宰杀动物皆为自己今生或前世父母”的方法
喜心: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所应恩养亲,当由汝供给;他亲既养护,不喜岂反瞋?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宁有菩提心? —— 《入行论》
无苦之乐:涅槃解脱乐 善法利生乐。【提问】如果亲友抽烟喝酒感到快乐,你如何去慈悲喜舍他?
4. 如何将对众生的慈悲喜舍心扩展到无量?
5. 观察自心,当怨敌得到安乐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高兴吗?
最后,要了知自己、众生和所观修的四无量心修法,三者的本性都是无实的,愿一切众生都能在自心本性的光明境界中休息,没有比这种结果更彻底、更殊胜的报恩了!
四无量心也分为有缘的无量心与无缘的无量心两种。在修有缘的无量心时,要对应所缘、行相来修。无缘的无量心,作为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如果是一个开悟者,那就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 《前行备忘录》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